展龙
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禀赋和文明形态,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奠定了深厚根基。新时代,“数智史学”作为新兴研究范式,正通过数据挖掘、文本计算与学科融合,实现历史文献的深度解析与知识重构,显著提升历史研究的精确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积极融合这一技术路径,不仅能催生兼具中国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历史学话语体系,更将增强中国史学在全球范围内的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夯实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文本基础与理论根基
数智技术作为推动学术创新的先进工具,能够对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数智化转化。它通过激活历史文本的动态价值、促进历史知识的跨域融合、革新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范式、创新历史理论的阐释维度,进而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质的历史理论框架与研究路径。借助数智技术,可对中国历史文本中的深层信息展开精准挖掘。如,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历史文献进行语义解析,能够清晰梳理其中的历史事件脉络、人物互动关系与文化思想传承,为历史研究者洞悉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提供全新的认知视角与分析方法。同时,数智技术可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创新历史研究的技术路径与分析范式。如,通过对数智化处理后的文献史料进行多维度分析,能够精准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脉络,为准确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一过程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夯实了文本基础与理论内核,更能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广泛传播,为历史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丰富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与认知范畴
历史话语的接受度,根本上取决于其能否彰显植根于本土历史的独特价值。数智技术的应用,为历史话语的传播赋予了新的动能与可能性。它既能深化人们对历史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推动历史内涵与价值的深度挖掘;又能凸显本土历史的文化意蕴,增强本土历史的生命力与文化辐射力。与此同时,数智技术可使历史话语的“本土化”进程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形态,这要求将知识体系、技能方法、感性经验与价值观念等要素融入数智史学的研究范畴。这一进程绝非简单的语言翻译与文化传递,而是涵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语境、民俗传统与社会心理的深度解读与适应性调适。唯有如此,历史话语才能精准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特质与认知范式,确保在跨文化语境中获得更广泛的理解与认同。这种“本土化”努力,不仅有助于消解文化隔阂、促进文明互鉴,更能让历史话语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发共鸣,强化其在数智时代的生命力与传播力,使历史的价值与魅力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
彰显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本土价值与全球意义
数智时代历史学话语权的争夺,本质上是不同文明解释体系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历史话语的“本土化”成为占据战略主动的关键支点。通过深度挖掘本土历史资源,结合数智技术实现创新性转化,能够构建起兼具独特魅力与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叙事体系。这一体系既能深刻诠释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又能在国际史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在技术层面,需着力打造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确保历史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在理论层面,需构建植根于中国历史经验的概念体系,凸显中国历史研究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在算法设计中,需融入中国历史思维的辩证特质;在数字模型构建中,需传承中国历史智慧的精髓要义。当本土学术成果通过智能翻译、开源共享等方式融入全球知识网络时,中国史学便实现了从文化输出到规则参与的身份转变。这不仅是学术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更是在文明对话中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转折。由此,数智时代的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既能彰显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又能具备全球意义上的普遍价值。
数智时代,历史话语的“本土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种“本土化”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重新认知与解读,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定位与传承,更是对“西方中心论”史学范式的突破与超越。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本土化”,意味着需将西方历史理论与研究方法同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实际与社会特质有机结合,构建起契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历史研究框架与解释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数智技术对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理、科学分析、有效整合、广泛传播与开放共享,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全方位支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