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很短暂,多一点时间陪伴父母、爱人、孩子!
1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鹏哥😁
您的关注留言➕点赞就是我每天最开心的事
周三清晨的闹钟响了三次,我却只隐约听见右耳传来模糊的嗡嗡声——直到伸手摸向左耳,那片彻底的“寂静”才让我瞬间清醒:我的左耳,好像听不见了。
前一天晚上,我还在公司加班到11点,对着电脑赶方案时,左耳就有过一阵短暂的耳鸣,当时只当是累到了,灌了杯冰咖啡继续熬。现在想来,那阵耳鸣根本不是“累了”,而是身体递来的、被我忽略的“求救信号”。
挂急诊、做听力测试、等结果的半小时里,我攥着手机反复搜索“突然耳聋”,直到医生拿着报告单说“特发性突聋,得立刻住院”,我才知道这种病的可怕:它没有明确病因,可能和熬夜、压力、免疫力下降有关,更关键的是——发病72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错过可能永久失聪。
住院的日子像一场“强制修行”。每天早上8点,护士准时来挂激素吊瓶,药水顺着血管流进身体时,我会盯着输液管发呆:以前总觉得“年轻就是资本”,仗着20多岁的年纪,把“熬夜赶工”当勋章,把“偶尔耳鸣”当常态,直到耳朵用“静音”逼我停下,才明白身体从不会惯着我们的任性。
治疗到第10天,我第一次清晰听见了病房窗外的鸟叫——那声清脆的“啾啾”像一道光,让我瞬间红了眼。原来以前被我嫌弃的“噪音”,比如楼下早餐摊的吆喝、同事间的闲聊、甚至雨滴打在玻璃上的声音,都是如此珍贵的“活着的证据”。
如今出院一个月,我的左耳听力基本恢复,但手机里永远存着耳鼻喉科的急诊电话,抽屉里放着医生开的营养神经的药。我再也不会为了赶方案熬到后半夜,也会在耳鸣时立刻放下工作闭目休息——这场病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保护耳朵”,更是“如何听懂身体的语言”。
或许你现在也和曾经的我一样,抱着“再撑撑就好”的心态硬扛,总觉得“突聋离自己很远”。但请记住:身体不会突然“罢工”,那些被我们压在日程表最末尾的“休息”,终会以某种方式让我们停下。
互动时间:你有没有过“身体发出预警却被忽略”的经历?比如持续耳鸣、反复头痛,后来是怎么调整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许你的经历,能给正在硬扛的人提个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