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大模型、智能体等AI技术,GPU、NPU等芯片技术,5G/5GA、Wi-Fi7等通信技术、3nm/5nm等先进制程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动下,智能产品形态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不断加深拓宽,消费者接受度大幅提升,智慧家庭有望进入大规模普及的发展新阶段。市场的培育离不开健康的产业生态,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更需要产业携手、共同规避,自7月起,《中国电子报》推出“‘智家新生态’调研行”专栏,多角度呈现产业界对智慧家庭应用的探索、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以期引起行业内外对“智家新生态”的关注,推动打造“智家新生活”。敬请关注。
“零线”等基础设施的缺失导致全屋智能“入门”难,标准、协议等的“断线”导致设备连接与协同难,服务链条松散暴露全屋智能存在“虚线”断裂的风险……在“智家新生态”调研中,《中国电子报》记者发现,产业界无不相信“全屋智能”将成为未来智慧生活的核心场景,但也苦于目前面临上述三大阻碍:这“三条线”是当前智能家居普及道路上的三大门槛,是整个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堡垒。
第一条线:基础建设的“零线”缺失
智能家居的基础设施如同人体的血管网络,电力供应则是最重要的“生命线”。UIOT超级智慧家副总裁施天屿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60%以上老旧住宅存在零线缺失,尤其影响智能照明、面板类设备部署。这一问题在2000年前建造的住宅中尤为突出,这些住宅约占中国城镇住房存量的60%以上。
在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零线缺失对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系统性的。
以智能灯光系统为例,市面上大多数智能开关需要零线提供持续电力以维持Wi-Fi或蓝牙连接,而传统单火线设计只能通过灯具形成回路,导致设备频繁掉线或功能受限。更复杂的是,改造电路往往需要凿墙布线,不仅成本高昂(百平米布线改造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还可能破坏装修,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
受访者表示,零线缺失对产业、企业、用户分别带来不同影响:产业方面,增加改造成本,制约存量房市场智能化渗透率提升;企业方面,需开发兼容性产品(如UIOT单火线智能开关),但单火方案功率受限(单路负载≤800W);用户方面,安装复杂化,可能需凿墙布线,破坏装修美观性且增加施工成本。
天猫精灵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零线缺失是普遍现象,会导致施工需要重新安装零线,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行业正在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据悉,一方面,已有企业开发了免零线智能开关,通过电容取电等技术实现在单火线环境下的稳定工作;另一方面,PLC(电力线通信)技术重新受到关注,它利用现有电力线传输数据,避免了额外布线的麻烦。此外,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也展现出潜力。
但这些技术各有局限。例如,免零线开关负载能力有限,PLC受电网噪声影响大,NB-IoT则响应速度较慢。针对根本问题,施天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政策推动将零线配置纳入新建住宅强制标准,二是技术创新开发毫安级功耗设备(参考UIOT Zigbee低功耗设计,待机<0.5W),三是服务升级提供免费电路检测及改造服务包(如UIOT八星服务中的“免费量房”)。
鸿雁电器总经理王米成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希望积极推进产业去线缆化,降低安装与迁移成本,从而扩大用户覆盖面,让更多家庭便捷地享受智能生活。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家居产业基础建设问题还体现在网络覆盖上。尽管中国家庭宽带普及率已达高水平,但信号死角、带宽不足等问题仍普遍存在。智能家居设备如窗帘、监控等通常部署在角落、天花板等位置,这些区域往往是Wi-Fi信号的薄弱环节。Zigbee、蓝牙Mesh等协议虽能自组网,但多设备连接仍需网关,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和故障点,这些都需要产业进一步关注和改善。
第二条线:连接标准的“断线”困境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智能家居的“血管”,那么连接标准就是其“神经系统”。当前行业最突出的矛盾是设备间互联互通的“断线”状态。不同品牌智能设备基于不同通信协议,形成“信息孤岛”。
施天屿指出,这导致研发资源浪费(企业需为不同协议开发多个版本,如UIOT同时支持Zigbee/蓝牙/WiFi),用户体验割裂(用户被迫绑定单一生态)。
王米成表示,链接标准不统一还将极大增加企业成本(预计超过50%)。例如,公司需要平台对接维护人员,增加人力成本。
Matter协议作为苹果、谷歌、亚马逊联合推动的开源标准,虽然为打破生态壁垒带来了希望,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Matter协议在中国市场存在“水土不服”。例如,Matter协议作为基于IP的统一标准,虽能实现跨品牌设备互联,但在中国市场面临现实局限:一方面,很多企业深度定制Zigbee协议以构建技术壁垒,转向Matter可能削弱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其依赖的云平台需符合中国数据安全法规,且双模芯片(如Zigbee+Matter)使硬件成本增加20%。
针对Matter协议的中国化应用,有受访者建议,采取分阶段适配策略,即新设备兼容Matter,存量设备通过超级网关实现协议桥接,同时倡导建立中国标准联盟,推动本地化Matter子集标准的制定,以实现国际标准与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的融合。
另一个有前景的方向是边缘计算与本地化智能的结合。据介绍,该技术架构采用分层决策机制:关键指令本地化(<1ms响应,如安防报警、设备开关),非紧急需求云端协同(如能耗统计、习惯学习)。在家庭安防场景中,Matter确保摄像头稳定接入主流平台,EdgeAI将人脸识别、包裹检测等计算部署在终端设备,仅将关键事件信息上传云端,大幅节省带宽同时避免隐私泄露。UIOT施天屿认为,这种“设备即节点,节点即智能”的自治能力,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连接标准的碎片化问题。
第三条线:服务链条的“虚线”风险
不同于普通家电服务,智能家居服务是包括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的系统工程。然而当前服务链条呈现“虚线”状态——销售、安装、售后等环节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
甚至有受访者担心,产业存在“断裂服务”的体验:销售环节存在设计脱节,经销商方案能力不足;安装环节存在调试断层,外包施工团队不熟悉系统;售后结算存在维护滞后,故障诊断依赖人工上门。
天猫精灵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体验问题确实存在,目前是自己建设销售、安装、售后的团队或合作伙伴。
针对这些问题,UIOT的解决方案是:培训认证智装设计师,通过APP提供系统调试安装视频指导,提供云端预诊断+本地OTA修复,大幅缩短响应时间。在实际案例中,UIOT已在成都保利天悦项目实现社区安防联动,利用红外幕帘设备联动物业告警平台;在北京部分适老化项目实现跌倒检测联动社区急救系统;在苏州书香府第项目实现居家能耗数据对接电网峰谷计价系统。
王米成进一步指出,智能家居的普及需要解决“产品、实施和维护”三方面问题。在产品价值没有突破的前提下,消费者接受智慧家庭的最大障碍是实施和维护问题。由于单品价值不高,产品厂商承担不起入户维护的成本。
破局之道:补齐“三条线”编织“一张网”
面对三重障碍,智能家居产业亟需系统性破局思路。
技术协同是基础。解决零线缺失需要电力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创新,如免零线开关与PLC的结合;打破连接壁垒则需硬件协议与软件生态的协同推进。
生态共建是关键。施天屿提到,行业需建立更开放的协作机制,如CSA联盟推动Matter标准。天猫精灵负责人也表示,跨品牌合作是必然趋势,需要建立“技术共研、市场共拓、价值共享”的良性生态。
服务整合是突破口。例如,通过“培训认证设计师+提供安装指导+云端预诊断”的模式,构建服务闭环。王米成建议,也可以将产品补贴转换为运营补贴,对智慧家庭大规模普及会有更积极影响。
政策引导是加速器。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智能家居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老旧小区电路改造纳入民生工程;支持统一协议的推广应用,减少生态碎片化;完善服务认证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王米成指出,未来3-5年,智能家居行业可能在政策推动标准化和去线缆化方面取得突破。决定性变量是政策推动与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政策主要影响实施维护方面,技术推动产品体验。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家电家居行业的智能化进程正在加速。然而,技术先进性与用户体验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施天屿指出,智能家居不是技术和设备的堆砌,而是需系统思考的工程。唯有全行业协同破局,将“三条线”织成“一张网”,并推动用户认知转变,才能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简单、更舒适、更有温度”的愿景。
(本文部分图片由AI生成 )
作者 丨谷月
编辑丨邱江勇
美编丨马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