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早的记忆停在几岁?
很多人摇头:三岁以前像被橡皮擦抹过,只剩零星“闪光灯”——也许是被妈妈举高时晃动的天花板,也许是学步车撞上桌角的疼。
但这些画面模糊、跳跃,没有前后情节,更像照片残片,而非连贯影片。于是问题来了:三岁前我们真的“看见”过什么?大脑又为何要把这段经历一键清空?
其实,婴幼儿并非“记不住”,而是“存得上、读不出”。最新一项中美联合fMRI研究(2025-01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在观看新奇图片时,海马与颞叶同样出现强烈BOLD信号——说明大脑已把信息写进神经回路。
可当这批孩子5岁再被召回实验室,他们对自己婴儿期的“看过”毫无印象。换言之,早期记忆像被锁进无法解密的旧硬盘,痕迹仍在,却找不到打开方式。
01
硬件未达标
大脑记忆系统的核心硬件——海马体,在3岁前仍处于“半成品”状态。哈佛大学2025年《自然》期刊研究显示,婴儿海马体直到12月龄才具备基础记忆编码能力,2岁后才能逐渐形成长期记忆。此时的海马体就像未安装硬盘的电脑,即便短暂存储了信息,也会因系统升级而自动格式化。
更关键的是神经网络的“基建工程”。婴儿出生时拥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但突触连接仅是成人的1/6。0-2岁是突触爆发式增长期,每秒形成100万个新连接,这种野蛮生长导致神经回路如乱麻般纠缠。
剑桥大学团队通过fMRI扫描发现,1岁婴儿面对新刺激时,全脑20%区域同时激活,而成人仅5%区域参与记忆处理。这种低效的信息传递,使得早期记忆难以形成稳定存储路径。
02
语言系统迭代
婴儿在掌握母语前,使用的是被称为“婴语”的原始沟通系统。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通过眼动追踪实验证实,18月龄婴儿能记住玩具摆放位置,但当用非母语提问时,他们的记忆提取成功率骤降73%。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早期记忆被编码在“婴语神经回路”中,当母语系统接管大脑后,旧有记忆就像被格式化的硬盘,除非通过特定线索触发,否则永远无法读取。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有趣佐证。
新西兰毛利文化中,儿童平均记忆起始年龄比欧美早0.8岁,这与他们从婴儿期就开始的复杂口头叙事传统密切相关。而中国家庭因教育方式转变较晚,儿童记忆固化年龄普遍比西方晚0.5-1岁,印证了语言环境对记忆存储的关键作用。
03
进化保护机制
从进化论视角看,童年失忆症实则是大脑的“生存优化方案”。婴儿期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成人一周的刺激总和,这种信息过载会严重消耗脑能量。剑桥Amy Milton团队通过基因编辑小鼠实验发现,抑制突触修剪酶的小鼠,虽然能保留更多早期记忆,但成年后认知能力下降40%,寿命缩短15%。
这种“断舍离”策略在人类进化中具有关键意义。原始人类婴儿需要快速适应部落语言、工具使用等生存技能,清除无关记忆能释放海量神经资源。现代脑科学证实,7岁儿童脑突触数量达到峰值后,每年以2%的速度自然消减,这种“用进废退”的修剪机制,正是人类成为地球主宰的认知优势。
04
记忆并未消失
虽然我们无法主动回忆3岁前的经历,但这些记忆正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人生。2025年《JAMA Psychiatry》对2000名成年人的追踪研究显示,幼年获得充足拥抱的儿童,成年后亲密关系满意度高31%;而3岁前经历过频繁分离焦虑的个体,成年后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2.4倍。
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了生理证据。剑桥团队通过深度脑刺激技术发现,当唤醒被试者童年记忆时,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与情感记忆相关的区域活跃度,与他们幼年时期的抚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早期经历已转化为潜意识中的行为模板,持续塑造着我们的决策模式和情感反应。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