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拥有很多卫星,就已知的情况来看,土星的卫星数量高达274颗,它们中最大的一颗被称为土卫六,其直径约5149.4公里,质量约1.345 x 10^23千克,比月球还要大得多。
除了个头大之外,土卫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它是已知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也正因为如此,这颗星球成为了科学家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过去的日子里,已经有多艘探测飞船对土卫六进行了抵近观测,卡西尼号(Cassini)正是其中的一员,这艘飞船于1997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并于2004年7月1日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整个过程用了近7年时间,共计飞了大约34亿公里。
卡西尼号是一艘专门用于探测土星及其卫星系统的飞船,土卫六自然是其重点探测目标。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颗星球,卡西尼号还携带了一个名为惠更斯号(Huygens)的子探测器,而这个惠更斯号的任务,就是直接在土卫六的星球表面着陆,对其展开实地探测。
2004年12月24日,惠更斯号成功与母船分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它于2005年1月14日以每小时大约2.2万公里的速度,一头扎进了土卫六浓密的大气层之中。
惠更斯号重约319公斤,其整体形状有点像贝壳,在高速穿行的过程中,它依靠土卫六的大气阻力为其减速,自身的温度也因为气动加热现象而不断攀升,不过在隔热装置的保护之下,它顺利通过了高温的考验。
随着高度的下降,惠更斯号的速度也不断降低,当速度降到每小时1400公里左右时,它按计划打开了第一个降落伞,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降落伞使得它的下降速度大幅降低,进而慢悠悠地向土卫六表面“飘落”。
在这段时间里,惠更斯号的各种仪器已经开启,起初,它的“眼前”只有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迷雾,什么也看不清。
不过随着其高度的不断下降,土卫六的表面也渐渐地从迷雾中显现出来,通过其传回的数据,我们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是惠更斯号在空中俯瞰土卫六,可以看到,这里很像我们地球上的山地和丘陵,实际上,这种地貌其实是被液态物质长期侵蚀所形成的。
↑这是惠更斯号的着陆过程,它的运气不错,正好降落在一片地势平坦的区域,由于土卫六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并且惠更斯号还有降落伞帮助减速,因此在着陆的时候,其速度只有每小时十几公里。
↑这是惠更斯号着陆后拍摄到的风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它的附近到处都是圆圆的石头,在我们地球上,这种造型的石头是很常见的,它们通常我们被称为“鹅卵石”,而我们都知道,它们圆圆的造型,其实是长期被液态水侵蚀之后形成的。
引人注目的是,惠更斯号竟然还拍到了一滴晶莹的“水滴”从其上方落下。
这样的风景,很容易让人将土卫六想象成一颗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球,就像我们地球一样,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土卫六的表面温度低至大约零下180摄氏度,在如此的低温下,水早已冻结成坚硬的冰块(这也是其“地壳”的主要成分)。
(↑土卫六的雷达伪彩色图像,液态物质大量聚集的区域标注为蓝色)
实际上,土卫六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液态物质,但它们其实是以甲烷为主的碳氢化合物,在地球上,它们主要是以气态的形式存在,而土卫六的低温环境却能让它们变成液态物质,也就是说,惠更斯号拍到的“水滴”很可能是液态甲烷,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液态水。
值得一提的是,惠更斯号的能源非常有限,在着陆后大约90分钟,它就因为能源耗尽而与地球失去了联系,在此之后,它就永远地沉睡在了那个异星世界里,成为了人类留在深空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