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寻乌“文明夜市”灯火可亲,安顺舞台上非遗与现代歌舞交相辉映……各地以“文明+文艺”的实践模式,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文明+文艺”这种“1+1>2”的化学反应,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让文明的理念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人心,加出了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的新动力。
以艺术之力让文明“看得见、悟得到”。文明理念的传播,最忌“隔空喊话”。近日,合肥大剧院上演的“建设文明乡风 推进移风易俗”文艺展演,便用“接地气”的表达破解了这一难题:快板《文明伴你行》用诙谐表演,把乱扔垃圾、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搬上舞台,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自省;小品《幸福跳起来》从广场舞冲突切入,串联起噪音扰民、代际沟通等现实问题,引发强烈共情。这样的文艺展演并非个例,各地紧扣大操大办、高额彩礼、文明礼让等民生议题,以快板、小品、情景剧等艺术形式为桥,将抽象的乡风文明规范,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当文明从“口号”变成“故事”,群众的接受度自然提升,新风尚也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线上线下联动让文明“传得开、落得实”。互联网时代的“文明+文艺”正构建起立体传播网络。线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网综”模式,让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文化符号通过短视频平台破圈,单条内容播放量动辄破亿;线下,各地开展的“文艺轻骑兵”基层巡演、非遗市集等活动,将皮影戏、古琴艺术等传统技艺融入社区生活。这种“云端传播+在地体验”的双轨模式,既实现了文明传播的“破圈效应”,又推动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这种“线上+线下”的双轨模式,正与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大以来,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从“文化惠民”到“文化悦民”再到“文化富民”的升级,让群众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真正把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长效探索让文明“扎下根、行得远”。精神文明建设需久久为功,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例如,通过建立文艺志愿者队伍,定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文艺演出和文明宣讲,让文艺成为传播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同时,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办主题鲜明的文艺活动,如“我们的节日”系列文艺晚会,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一些地方还尝试将“文明+文艺”融入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领域,通过打造文艺小镇、文化街区等方式,让文明与文艺在经济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这些长效探索,不仅让文明理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更推动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文明+文艺”绝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通过审美重构让文明基因融入现代生活。当更多人在艺术熏陶中感知文明的温度,在文化参与中肩负传承的使命,我们会收获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朝阳门工作室 阚亚玲)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