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不难了?看科技如何赋能蜀道“奇迹”|封面科考队
创始人
2025-08-27 03:20:42
0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陈丹

千年之前,李白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年之后,蜀道奏响筑路之歌、畅通之歌、开放之歌、文明之歌。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时空变幻中,蜀道如何从昔日的天然屏障,化身成为今日四川发展的科技走廊。

一条条通天蜀道,都暗藏了哪些硬核科技?8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访了蜀道的筑路者们。

01 空中造桥的“积木大师”

山区桥梁盖(系)梁智能一体化施工平台

一台蓝色机械装置在汉广高速LJ7标的桥墩上平稳升降,精准到达设定高度,短短30分钟内便完成了转移和安装,堪称“空中造桥积木大师”。

受四川地形限制,山区桥梁的重大设备进出困难。传统盖(系)梁施工工艺面临着高空作业量大、安全风险高、施工效率低等痛点。

为此,四川交建集团桥梁工程分公司组建研发团队联合发明了一款用于桥梁建设的“智能化盖(系)梁施工机器人”——山区桥梁盖(系)梁智能一体化施工平台。

四川交建集团桥梁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詹伟介绍,该技术核心的“轻量化爬升器”能像灵活的手臂一样紧紧抱住不同粗细的桥墩,自动爬升并锁止,非常安全。盖(系)梁承重平台则采用模块化设计,像拼乐高一样在地面提前组装好,再整体爬升,极大减少了工人在高空的作业风险和时间。简单说,它让风险很大的盖(系)梁施工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安全、高效又精准,是山区建桥的一大科技突破。

02 公路爬坡的“旋转楼梯”

雅西高速公路双螺旋隧道

在雅西高速拖乌山段,直线距离仅4公里,高差却达400米,且地质复杂、地震频繁,这条路要怎么修?直线连接或者修盘山公路,要么坡度太陡,要么转弯太急,均无法满足安全要求。

螺旋隧道区域起点到终点直线相连图

你见过山肚子里的“旋转楼梯”吗?

工程师受“旋转楼梯”启发,让公路在山腹内盘旋两圈,形成双螺旋线形,以“长距离”换“缓坡度”,既大幅降低了道路纵坡又满足了转弯半径的需求,同时,还避开了断裂带和保护区。于是,世界首创的高速公路双螺旋隧道在雅西高速诞生了,完美解决了陡峭地形下的安全爬坡难题。

据了解,车辆将在双螺旋隧道路段行驶11公里,爬升350米(相当于116层楼高),实现了安全、环保与高效的统一,为山区高速的修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03 悬索桥的“智能关节”

铰接式耗能性中央扣

铰接式耗能性中央扣

四川甘孜泸定县,一座红色悬索桥——兴康特大桥盘踞在大渡河上方,被誉为“川藏第一桥”。

传统桥梁的中央关节要么太“硬”(易折断),要么太“软”(约束力差)。兴康特大桥的“骨架”有一个革命性的创新——它安装了一个类似“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的智能关节,学名叫“铰接式耗能型中央扣”。

这座大桥的中央扣首次采用了防屈曲支撑(BRB)作为核心部件。这个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

平时像“硬骨头”:在正常天气和行车状态下,它提供足够的刚度,牢牢拉住主缆和桥面,让大桥整体更稳固,抗风能力更强。地震时变“软海绵”:当遇到强地震时,这个部件中的特殊芯材会发生可控的屈服变形,通过自身反复的拉伸压缩,像海绵吸水一样,大量吸收并消耗掉地震传来的巨大能量,从而保护桥塔、主缆等主要结构不受破坏。

04 二郎山隧道的“自力更生”

斜井引水发电

“千里川藏线,天堑二郎山”,被誉为“川藏第一隧”的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长13.4 km,埋深1500m,隧道长度全国第4,斜井长度全国第1,堪称工程奇迹,它更厉害的地方在于能“自己发电、自己通风”,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借力气候来通风:隧道东西两侧气候差异大,自然形成“穿堂风”。工程顺势设计了自然风道,借助这股免费的自然力量辅助通风,每年可节省通风用电210万度,节能效率高达15%。

地下藏了个发电站

巧用山势来发电:建设者巧妙利用隧道斜井近200米的巨大高差,将从山顶汇集的溪水引入井底,推动发电机发电。这套系统年发电400万度,足以满足隧道全线所有照明用电,相当于隧道自己赚回了电费。

05 交通基础设施的“体检医生”

基于数字孪生的基础设施结构智能监检测系统

如今,交通基础设施星罗棋布、密如毛细血管,极端天气和突发灾害频发多发,这为风险监测带来了挑战。

这套“基础设施结构智能监检测系统”,就像一个为桥梁、隧道、边坡等工程结构安装的“体检医生”。它通过成千上万的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各类结构的“体温”、“心跳”等健康数据,并全部整合到一个数字孪生平台上,实现统一管理。

系统的核心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前预警。有别于灾后示警,它通过在线智能算法深度分析数据,像“天气预报”一样,提前研判地质灾害和结构风险,并在灾害发生前发出预警,实现风险的及早发现。

二是智慧联动。这背后有专业的监测技术研判中心24小时值守,确保从系统发现风险到专家确认、再到通知现场处置,整个流程可在10分钟内完成,实现“技防+人防”高效结合。

三是科学养护。它融合监测与检查数据,科学评估结构健康状况,为养护决策提供支持,变“坏了再修”为“预防性养护”,省钱又高效。

“现在,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超150座桥梁、10余座隧道、60余处边坡、20余道泥石流沟的实时监测、9500余座桥梁的数字化检查、4500余处地灾风险点的勘察评级中。”四川省公路设计院数智工程研究院工程师张二华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良信股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良信股份(002706)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东联密封取得一种双端面机械密封... 金融界2025年8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宁波东联密封件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双端...
马斯克旗下公司起诉苹果和Ope... 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和社交媒体平台X于25日起诉苹果公司和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
【我为民企办实事】盘活低效用地...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5日讯临沭县科翰硅源新材料项目,在驻企服务员帮助下,通过盘活低效用地,仅用8个...
【2025数博会看点前瞻】20... 8月26日,2025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媒体吹风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本届数博会精心策划...
小米汽车公布全景图像生成方法专... 【CNMO科技消息】8月26日,天眼查App信息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
蜀道不难了?看科技如何赋能蜀道...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陈丹 千年之前,李白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年之后,蜀道奏响筑路...
中国科技馆举办科学之夜暨“全国... 8月23日,“天宫领航 筑梦星球”科学之夜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预热活动...
深入薪资管理场景 浦发银行数智... 本报记者 金婉霞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企业经营管理正经历着从“线下人工”向“线上智能”的深刻变...
“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 一望无际的深黑色海面上,翻滚着墨绿色浪花。半空中,一团巨大的乌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气势汹汹压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