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浙江智能物联产业生态持续壮大,2025年上半年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28.6%,标志着我国传感器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将军事雷达技术转化为民用传感器,应用于华住集团酒店房间,每年节省3000万元电费,展现智能物联技术的实际价值。
03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工业控制系统拥有77万I/O点数,通过AI算法自主决策,驱动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装置高效运转,重塑工业制造标准。
04宁波余姚“智眼”产业集群以舜宇集团为核心,构建垂直整合产业链,2024年智能物联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4.0%,增速居全省“415X”核心区首位。
05信雅达科技通过“智能物联+”重构金融科技逻辑,实现跨境金融业务办理效率提升80%,用户可语音指令完成复杂金融操作,展现智能系统对人类需求的深度理解。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当人形机器人、DeepSeek引发全网关注时,其实浙江的科技创新早已融入寻常生活——算法构建城市“智慧神经”,智能汽车实现“自主思考”,纺织技术让丝线“上天入海进身体”……
这背后,是浙江二十余载的先进制造布局成果。
一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全面提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果斐然。为此,潮新闻联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推出“解码浙江科创产业带”科普行动,首次全景式深入1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探寻和展现科创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应用远眺。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智能家居系统也随之“苏醒”,一幅科技画卷在眼前舒展——纱帘徐启,咖啡飘香,室温恰好;走出家门,智慧物流无人车穿梭街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有序汇入早高峰车流……
科技褪去了冰冷的外壳,化身为懂得人间冷暖的“少年”,让整座城市宛如一个懂得呼吸的有机体。这,正是浙江智能物联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浙江以“智能物联+”为支点,正在撬动一场万亿级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数以百亿计的传感器编织着一个细腻的“科技神经网络”,让身边万物拥有了感知与思考的能力。
身边的感知革命
机器学会理解人类
推开酒店房门的瞬间,灯光自然亮起;走近空调,凉风主动避开人体直吹;智能马桶在你靠近时早已做好准备……这些生活中的默契,源于身边的机器懂得了“察言观色”。
这场感知革命的核心,是传感器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传感器作为智能物联的最前端设备,像整个城市的神经末梢,在不断模仿人类的触觉、视觉、嗅觉等感知能力,让原本冰冷的机器开始变得“可触可感、善解人意”。
当传感器遇上智能算法,生活也开始变得体贴入微:智能床垫能感知你的辗转反侧,照明系统懂得调节最适合的光线,智慧空调则像贴身管家般跟随你的移动调整风向……
多传感器协同感知系统展示。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里,毫米波感知与智能监控研究平台负责人袁常顺带领科研团队将用于军事探测的雷达技术,转化为精密的民用传感器。这项技术被应用于华住集团旗下十几万间酒店房间。当客人推门而入,自动唤醒供电系统这一项智能物联创新产品,每年就能为该集团节省3000万元电费。
这场感知革命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甚至产业生态都正被重塑。
在食品加工领域,高精度传感器实现了对温湿度、酸碱度等关键参数的毫秒级监测,确保食品安全;汽车制造车间里,智能视觉系统以0.01毫米的精度完成质量检测;电子制造环节中,纳米级传感器实时监控芯片封装过程;化工医药行业则依托智能传感网络,构建起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
在舟山鱼山岛,全球规模领先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装置,正高效运转。数万个传感器密布其中,实时捕捉着毫秒级的反应变化,其背后的“工业大脑”正是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规模高达77万I/O点数的工业控制系统——通过融合工业AI、大数据、先进控制技术,可对涌入的数亿条数据进行同步处理与智能分析,再基于AI算法自主做出加温、降压等工艺决策,驱动着这项超级工程自主运行。
工业生产线上的智能系统展示,仪表是实现智能物联的前端感应装置。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从化纤原料的智能生产,到白酒酿造工艺优化,再到绿色建材的精准合成,智能系统正深度融入‘衣食住行’的制造全链路。”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吴斌介绍,“融合AI的控制系统比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判断更精密、控制更稳定,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工业制造标准。”目前,其智能化解决方案已驱动全球37000家规上企业实现生产线会“思考”。
类似的智能物联系统,也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眼下,金融服务在“传感器+算法”的加持下,经历“无感化”蜕变。
走入银行网点的客户只需一次自然握手,人形机器人就能完成身份认证、情绪识别等一系列动作,“我们正在推动金融业务从‘固化服务’转向‘无感体验’。”信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嵇津湘表示。
智能物联让生产可见、可控。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这样的“无感体验”是以摄像头、智能语音终端、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感知和采集数据,以大模型智能体对数据进行推理、分析、决策,实现客户意图洞察、身份识别、用户行为分析等智慧化创新,客户体验和业务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28.6%。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传感器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传感系统正与5G、AI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各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
从家居生活到工厂制造,从城市管理到金融服务,传感器构成的感知网络正在赋予机器以“第六感”。当机器开始理解人类需求,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变得越来越有温度。
从“秀木”到“雨林”
智能物联的生态演进
在浙江这片创新的沃土上,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从杭州物联网小镇到宁波余姚的“智眼”产业集群,再到嘉善的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浙江智能物联产业正从“秀木”成长为“数字雨林”。
在杭州物联网小镇这片仅3.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构建起从上游芯片设计、传感器制造,到中游系统集成,再到下游智慧医疗、智能驾驶等应用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八大细分产业在此协同并进,既孕育了支撑数字基建的“隐形冠军”,也培育了深耕生活场景的“单项冠军”,共同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活力充沛的产业生态群落。
比如智能感知领域,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在安防监控市场份额分别排名全球第一、第二;在智能计算领域,阿里云位居全球第三、亚太第一;智能控制领域,中控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连续14年蝉联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实验室场景,师生正在研究智能物联应用产品。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这些行业“秀木”犹如雨林中的参天大树,它们的根系在地下交织成网,为整个生态系统输送养分;而无数中小创新企业则像林间植物,在大树的荫蔽下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共同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创新共同体。
宁波余姚的“智眼”产业集群,恰似一棵扎根深厚的红松,以独特的产业生态诠释着垂直整合的发展之道。坐拥全球最大的安防镜头生产基地,舜宇集团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纳入自己的根系,智能物联网相关产品车载镜头、手机摄像模组等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
在这棵产业红松的浓荫下,余姚构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培育体系。以舜宇集团、甬矽电子为引领,通过“总部企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的梯度培育机制,让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获得适度的阳光雨露。如今,这片产业森林已孕育出10亿元以上企业9家、亿元以上企业50家。2024年,余姚智能物联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0%,增速居全省“415X”核心区第一位。
嘉善与华为合作成立了华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则像一位智慧的园丁,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培育方案。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政策扶持,而是针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精准的阳光雨露。
支撑这片数字雨林蓬勃生长的,正是浙江精心培育的智能物联产业生态。
近年来,浙江构建了智能物联“核心区+协同区”区域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杭州滨江区、嘉兴嘉善县、宁波余姚市三核联动形成创新磁场,带动杭州萧山区、钱塘区、富阳区、桐庐县,以及温州乐清市、嘉兴南湖区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浙江智能物联产业集群突破万亿规模。
如今的浙江“数字雨林”,呈现出层次分明、活力充沛的产业生态图景:一方面,龙头企业如参天大树撑起产业高度,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似百花齐放,在细分领域绽放创新活力。
这种立体生态:龙头企业如参天大树撑起发展空间,创新平台似肥沃土壤孕育技术突破,应用场景若阳光雨露催生产业活力。政府扮演着智慧园丁的角色,既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又尊重产业的自发秩序。
智能物联“少年”
展露改变世界的潜能
在浙江,每一次技术突破、产业升级都似树木年轮增长,共同见证着智能物联的蓬勃发展。
信雅达探索“智能物联+”的无限可能,这也是金融科技逻辑的重构: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情感计算和智能决策的三重突破,实现了从“人适应机器”到“机器理解人”的本质跨越。
这种变革正在催生金融服务“新物种”,通过多语言处理技术,让境外客户仅需语音指令即可完成跨境金融业务。这一创新成果已与浙江多家银行达成深度合作,在外汇业务办理效率上,单笔业务处理时间缩短80%以上。
未来,用户只需口述理财需求,智能系统能够洞察用户深层次意图,根据用户要求检索适合的金融产品,并结合用户的资产状况等信息实时分析市场数据、评佶风险偏好,生成个性化投资方案。“就像拥有一位永远在线的金融管家,普通话、英语、法语自由切换,复杂的跨境金融业务变得像发送语音消息一样简单。”一位产品体验官描述体验。
杭州桐庐作为“民营快递之乡”,依托海康威视全国最大生产基地的产业优势,正全力推动智能物联与快递物流两大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市级“无人驾驶未来产业先导区”,构建完整的智能物流产业链生态。
在街头,一辆辆装载智能视觉系统的无人配送车,不仅能够自主规划最优路径,还能识别复杂路况下礼让行人。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人机互动,让机器不仅“看得见”,更“懂得”社会礼仪。
浙江省制定的《浙江省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突破2万亿元营收目标。为实现这一愿景,全省构建了完善的支撑体系,千亿级产业基金与专家服务团形成合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33个联合实验室,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协同攻关机制。“我们人才引进政策就像精准的'科技育苗',科研技术专家负责突破‘卡脖子’技术,工程和技术验证人才专注产业转化,运营团队深耕场景应用,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该研究院院长王俊教授介绍。
当夜幕降临,杭州的智慧路灯会根据人流量自动调节亮度,既节能环保又不失温馨。这看似简单的明暗变化,恰是浙江智能物联产业"少年初长成"的生动注脚,它已展露改变世界的潜能。
浙江的探索给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答案:智能物联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技术有多炫目,而在于它能否像春雨般渗入生活,滋养出更美好的文明样态。“最好的技术是让人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却不可或缺。”
设计制图:胡祥宇
设计制图:胡祥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