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速“失范”的世界,如何“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创始人
2025-08-20 22:05:23
0

相对于年轻人感兴趣的生活方式——“三观”,自杀则隐藏着人生和生命中的全部哲学,这意味着“良好生活”已经彻底消失,同时还可能面临这比死更糟糕的痛苦。

所以,有探讨《良好生活的哲学》的A.C.格雷林这样的人生导师,也同样会有《我如此努力地活着》——如克兰西·马丁这样曾身处悬崖边的守望者。在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看来,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时,会产生自杀,但在哲学家叔本华看来,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终极问题——生命是痛苦的,人因此必须回答“为什么不自杀?”。在叔本华看来,愈是有智慧,生命就愈痛苦,而克兰西·马丁却在《我如此努力地活着》中,提供了“如何不自杀”的智慧和自我救赎的路径。

在《我如此努力地活着——一位重度抑郁的哲学教授的自我救赎》中,克兰西·马丁教授通过回忆录、哲学思考和自我救赎这三个部分,以亲身经历记录了自己对抗抑郁症以及“死亡的诱惑”的全过程。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大多数厌世之人的影子,有原生家庭的创伤(家族病史、家暴虐待),有社会道德失范(贫困失业、药物滥用、酗酒),也有自身的精神危机(精神疾病、抑郁),人们往往都是在这多重原因的打击下,又缺乏交流和纾解的机会(在基督教社会中,自杀被认为是一种罪行,是懦夫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没有人愿意公开讨论自杀),在经历过多次的自杀未遂后,才最终离我们而去。

《我如此努力地活着》

作者: [美]克兰西·马丁

译者:吴万伟 版本:领学东方|金城出版社 2025-8

疾病可以预防和治愈,自杀也完全可以避免,人的智慧不是导致厌世的原因,而是帮助人们走出社会失范和自我心理牢笼的武器。克兰西·马丁教授在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时明确说,“所有自杀的念头都可以追溯到父亲虐待母亲。”首先,他的父亲生活在“垮掉的一代”喜欢“在路上”的那个时代,而他的祖父母属于当地新兴崛起的富豪,更偏爱他的大伯吉米,以至于他父亲放火烧屋并试图杀死祖父母,而这时,平民出身、在旅馆做女佣的母亲认为可以拯救他父亲,所以二人结婚生子。但可以想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存在反复发作的可能,尤其是他父亲在其后的经商过程中,多次宣布上当受骗并宣布破产,更使得其自杀的冲动如影随形,直到被关进精神病院后离世。

在美国战后婴儿潮的人生经历中,那些中产阶级的孩子(在今天叫作“厂二代”“富二代”)后来怎么样了,似乎可以窥见一斑。“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海涅的这句诅咒似乎在每一个崛起的年代都能得到印证。不再从事家族生意,探索人生意义、注重精神生活以及对他人的爱,使得作者成为哲学教授——因为财富和世俗眼中的成功并不等同于幸福,也不是抵抗“死亡的诱惑”的理由。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终其一生可能都需要治愈童年的阴影。

在高速工业化的时代中,传统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已经失去作用,而新的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却并未形成,大众又被“消费主义”灌输特定成功目标(如物质财富),社会却又未提供足够实现途径时,越轨行为和失范现象将普遍发生。克兰西·马丁教授的父亲是这样,留给下一代的不是发展的焦虑,而是反思“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的危机。经济发展有周期,时代会有狂飙突进,上一代在高速飙车后刹车产生的“眩晕”,与下一代在躺平、空虚、不甘、无奈后产生的“抑郁”,还会进一步加大“失速”后的“失控”,从而导致更多的“失范”。

从这个方面来说,抑郁乃至自杀是社会问题,是个人在感知社会变动投射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也是自身认知和大脑神经抗压能力不足的结果。虽然个体的身体及心理结构有差异,但经济的“滞涨”所导致的“眩晕”,会让所有人都陷入精神危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可能会让一个看起来很成功很正常的人忽然离我们而去,如果是国民偶像或者知名公众人物出现自杀,还会在粉丝人群中出现“自杀传染”的现象,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剧照。

在选择自杀一了百了之时,人们既有 “结束痛苦” 的直接冲动,也有隐性的“求救信号”,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心之呼唤”——“想死又想活”的矛盾心理其实才是大多数试图自杀者的真实状态。传统文化中,想要自杀这个话题,很难与他人交流,因为一旦开口,则会被人视作“异类”或“危险分子”。虽然大多数人都会有“不想活下去”的日常感,而在冲动下试图自杀的行为,如果有他人介入,则大多数人能遏制住自己的“死亡冲动”。在交流中,你可以提示他,虽然已经忍无可忍,但明天再自杀也不迟,门总是为你敞开着,等到他熬过当下,从抑郁中逐渐恢复自控和理智,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从个体角度来看,哲学探索有助于摆脱抑郁乃至自杀的困扰。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人生值得过,痛苦有意义,可以学习哲学家在有关死亡诱惑下如何生活下去的智慧。抑郁或者自杀冲动不是肮脏的小秘密,要有胆量将其摊开在阳光下,独处容易让人忽略对自己心理上的关照,更恐惧更孤独的人更容易陷入恐慌之中,和信得过的朋友分享经历是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最好药物。很多人都有自我厌恶和绝望,但你并不是失败者和废物,不是成功世界里的混蛋。自杀尝试并不丢人,心理危机和重度抑郁也是如此,是我们出了毛病的思想产生了将我们推下悬崖的风险。

西方哲学相信理性思考,东方哲学尤其是佛教则引入了“来世”和“轮回”,身处“无间地狱”,也能努力挣脱。即便你不相信来世,因自杀未遂被精神病院强制收治,也不用恐慌。死亡的诱惑和酗酒、吸毒一样,也是一种上瘾的症状,复发很正常,不要为此惊慌失措,要观察你的情感,同时尽量不对情感做出判断。克兰西·马丁教授以自身在精神病院的经历说明,药物治疗与电疗,作用并不明显,倒是在挣扎中通过目睹其他患者的痛苦,开始反思“幸福是否值得追求”,或许,“平静与安憩已是奢侈”。

与《正午恶魔》的作者安德鲁·所罗门一样,克兰西·马丁教授也是希望通过记录自身的体验和治疗经历,来帮助病友摆脱痛苦和折磨。所有人都有某种自我毁灭的冲动,这种冲动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如试图通过超负荷工作、浏览短视频、购物或住豪华酒店来逃避自身存在的问题。显然,也会表现为成瘾的和相关的极端行为,以及自杀的念头、欲望或尝试。对那些不理解自杀或者因为亲人自杀而深感内疚的人,克兰西·马丁教授希望他们不要责怪自杀者,接受这个事实,这是一场战斗,他打斗了一段时间了,最终实在打不动了。

人类的生存残酷、严峻、短暂,要找到办法让痛苦的人生变成美感体验。所以,约翰·格雷宣称“我是个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而鲁迅则是“反抗绝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生命本身就很荒诞,如西西弗一样在重复地挣扎,如等待戈多一样毫无意义。抑郁、焦虑、酗酒成瘾、自杀执念,没有灵丹妙药,但也不是可怕的诅咒,要学会将对抗自杀冲动视为“自我救赎的日常修行”。

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准备埋葬巴迪的人,最终让巴迪感受到了樱桃的滋味(也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就藏在 “挣扎本身”,接纳矛盾与不完美,自杀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为我们拥有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们对他人也有责任和义务。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一些,相信相信的力量,抑郁与死亡的诱惑也许是人类无可逃避的恶魔,但爱、智慧与意志力的伟大力量,可以帮你走出绝望之域。

作者/李杰

编辑/走走

校对/穆祥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vivo Vision终于发布... 2025 年 8 月 21 日,vivo Vision 探索版在东莞长安体育馆正式亮相,雷科技受邀来...
北京邮电大学代表队在2025世... 8 月 17 日,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圆满落幕。全球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人...
成都启动第二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 8月21日,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的成都第二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
IPO雷达|老板手头为何这么紧... 北交所官网显示,常州百瑞吉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瑞吉”)收到了来自交易所的第二轮审核问询...
直指Agent:DeepSee... 8月21日下午,深度求索正式推出新一代大模型DeepSeek-V3.1,并剑指“智能体时代”。此前8...
军工板块持续拉升,十余只成分股... 5月7日消息,军工板块盘中涨势扩大,内蒙一机、利君股份、华伍股份、晨曦航空等十余股涨停,爱乐达、中航...
南向资金净卖出额达30亿港元 5月7日消息,截至目前,南向资金净卖出额达30亿港元。
潍坊陆畅取得公路工程施工用拦截... 金融界2025年8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潍坊陆畅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vivo发布首款混合现实头显:... 《科创板日报》8月21日讯(记者 黄心怡)vivo于今日发布vivo Vision 探索版,这是国内...
原创 微... 微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应用软件。除了最基本的聊天功能之外,许多人都习惯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