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返回舱降速有难受?王亚平刚出舱就被抬走,宇航员的牺牲太多了
创始人
2025-07-07 15:01:37
0

如果说出舱是宇航员的“荣耀时刻”,那么返回地球无疑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

2022年4月16日清晨,东风着陆场响起了阵阵掌声。神舟13号飞船安全着陆,三名航天员顺利落地。镜头捕捉到王亚平挥手致意,她笑着说道:“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然而下一刻,她就被地面回收人员小心翼翼地抬上了座椅。有人疑惑:刚一落地就被抬走,是不是太夸张了?

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那时,她能站着和大家说话已经是极限了。航天员一落地就“瘫倒”,绝非矫情或娇气,而是因为身体经历了彻底的“掏空”。

王亚平1980年1月诞生于山东烟台一个普通乡村。谁能想到,这个肤色黝黑、酷爱跑步和武术的乡村女孩,最终能够飞向太空。

小时候,她还是个坐在树下仰望飞机的小学生。十多年后,她考上了空军航空大学。当时全国有6万多名应届生报名航校,最终只有37人被录取,她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29岁的她已是空军运输机飞行员。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启动,她毅然报名。这个决定在家中引发不小波澜。

父母担忧安全,坚决反对;丈夫担心会耽误生育。

“地球上飞都不容易,还要跑到外太空去?”这是父母的直言。

但王亚平毫不犹豫。她深知这次机会的重大意义。最终家人理解并支持,丈夫王鹏也主动承担起照顾双方父母的责任。

2013年,王亚平乘坐神舟10号,完成了首次太空飞行。任务归来后,她经过两三年身体调养,迎来了女儿的诞生。这标志着她不仅实现了飞天梦想,也圆满完成了家庭规划。飞天与生育并不冲突,但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只有她自己清楚。

为了飞天,她把自己无条件地“奉献给国家”。

2021年10月,神舟13号发射,任务备受瞩目。

原因很简单:王亚平将成为中国女性中首次进行太空出舱的航天员。这不仅是“女性第一”,更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出舱前,王亚平和搭档翟志刚、叶光富每天反复训练,动作精准到每根手指的用力,都要反复演练。

2021年11月7日晚8点28分,王亚平缓缓从节点舱漂出。那一刻,她仿佛一只被牵引的风筝,悬浮在无垠宇宙。

她稳稳抓住环形扶手,与翟志刚协同操作机械臂。整个出舱时间达6个半小时,期间没有进食,只喝了500毫升水。

在外面那段时间,她是“宇宙中最孤独的女性”,也是最勇敢的航天员。

任务完成后,三人紧紧拥抱,泪水在失重环境中漂浮,仿佛一场无声的庆祝。她兑现了对女儿的承诺:“妈妈去摘星星了。”

出舱是荣耀,而返舱则是严酷的考验。

2022年4月15日晚,神舟13号脱离空间站轨道,绕地球飞行五圈后,启动返回程序。轨道舱与返回舱顺利分离。

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人体极限的时刻。

进入黑障区,舱外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舱内则犹如蒸笼。

返回舱像火球般穿越大气层,外壳炽热燃烧。王亚平形象地比喻:“就像进入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外部发出“哧啦啦”的响声,舱内温度则在严格控制下相对“温和”。

这里的“温和”是相对的。返回舱以每秒7.5公里的高速冲刺,舱体与大气强烈摩擦,航天员承受4G重力加速度,意味着相当于体重四倍的压力紧压身体。

返回舱的座椅经过特殊设计,呈胎儿姿势,以缓冲冲击。然而即便如此,身体依然极为难受。

呼吸困难、血液回流减缓、神经失调,所有器官都在极力“硬抗”。

超过10分钟的黑障区里,通讯全断,地面和航天员完全失去联系。只能靠雷达追踪判断轨迹。每秒都像“盲飞”一样紧张。

终于,地面传来:“返回舱已脱离黑障区!”现场掌声雷动,众人悬着的心才落地。

但他们的考验还未结束。

距离地面约10公里时,降落伞开启的关键时刻到来,王亚平承担着启动伞绳的责任。

时机极为关键,提前或延迟都会带来偏差。最终降落伞稳稳打开,缓缓拖拽返回舱着陆。

看似平稳的降落背后,是剧烈的晃动。伞展开后产生巨大牵引力,航天员在舱内如同被摇晃的水瓶,左右摇摆,头晕恶心难以避免。

东风着陆场已做好充分准备,地面和空中搜救力量严阵以待。

网络直播中,偶遇一群好奇的骆驼,成为“最萌观众”。网友调侃道:“连骆驼都来迎接,说明着陆稳了。”

舱门打开,王亚平向外挥手示意,随后立刻被抬上座椅。这不是仪式,而是绝对必要的程序。

长达半年的太空生活导致肌肉萎缩、骨密度下降、心血管功能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生理反应。即使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也只能减缓损失。

着陆后,航天员普遍出现“重力错觉”,像喝醉酒般站不稳。再加上穿着20多公斤的舱内服,勉强行走极易导致骨折。

因此,他们必须依靠回收人员搀扶,披上保暖毛毯,现场进行生理调整。

尽管王亚平脸上依然带着笑容,但她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她和队友们都进入一个称为“再适应康复训练”的漫长恢复期,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有人说,如今航天科技如此发达,飞船越来越先进,航天员不就是“躺着上天”了吗?

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得多。

太空环境极端恶劣,无论科技多么先进,人体始终有其极限。航天员的训练,就是不断用“自我磨砺”换取飞行安全。

王亚平曾在采访中坦言:“出舱前,我最担心的不是任务本身,而是身体能否承受住。”

每次出舱,航天员都要反复适应舱外服,仅穿脱一套服装就需一到两个小时,还需队友协助。任务结束后,手掌麻木、手臂酸痛已是家常便饭。

回地球后,身心俱疲。需要恢复骨密度,进行肌肉再生训练,甚至重新学走路。现实是,即便是“航天英雄”,也难逃疼痛、眩晕和呕吐的折磨。

航天员是一项特殊职业,虽有浪漫,但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王亚平在太空时,女儿年仅5岁。每次视频通话,她都强忍思念,对女儿说:“妈妈在天上呢,过几个月就回家。”

飞天前,她做过心理准备:这次回来后,身体或许已不复从前。

骨密度可能降低,内分泌周期可能紊乱,长期失重或加速身体“老化”。

但她从未后悔。

“这是我选的路。”

这句简单的话,在经历了黑障区、高强重力、肌肉流失和骨质下降后,显得尤为沉重。

王亚平被抬出舱的画面,真实而残酷。它让世人看到,飞天的背后不仅仅是荣耀,更是一种“以身赴险”的坚韧与奉献。

太空没有捷径,每一个宇航员的脚步,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他们在太空站做实验、维修设备、测试机械臂,表面看似平凡,但每一个动作都关乎中国航天的未来。

他们笑容背后,是对职业的尊重,是对国家的信任,也是对梦想的执着坚守。

致敬每一位平安归来的英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粤字号”康复辅具 让助老助残...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张超 在广州黄埔区,24小时人工值守呼叫中心,实时识别到佩戴者心率、呼...
嘉讯科技HIS系统-智慧医院与... 智慧医疗已经成为全球医疗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智慧医院则是智慧医疗的重要载体。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
山东德立取得平行四边形刀头硬质... 金融界2025年7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山东德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平行...
小电科技入驻武汉地区顺丰网点,...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一场以"充电+物流"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正在武汉悄然展开。作为全国...
布拉德利·比尔告别太阳:新时代... 一场历史性交易的余波正在重塑菲尼克斯太阳的未来,同时也为三届全明星球员布拉德利·比尔的职业生涯开启了...
瑞天空:科纳特已经明确表态,如... 直播吧7月7日讯 据瑞天空报道称,如果离开利物浦,科纳特只想加盟皇马。 科纳特在2026年夏天将成为...
AI创意点燃苏超热潮,内容创作... AI技术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出圈传播中发挥了多重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容创作、赛事运营...
街头实测50℃ 天气预报却显示...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正在持续影响我国 高温炙烤下 不少网友认为气温远不止38℃、39℃ 因为在户外感...
原创 网... 前言: 2025年,AI撕裂数据与实体的边界,量子计算探索物理规则的边缘,绿色科技重塑增长的伦理,...
为人类探索宇宙!中国成立首个深... 7月7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这是中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新华社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