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美贸易战略重构研讨会部分与会专家合影。摄/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7月5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京报社、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联合主办的“2025中美贸易战略重构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围绕“‘海湖庄园协议’对全球经贸重构的影响与中国应对”展开深入探讨,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12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
2024年11月,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起草的《重构全球贸易体系使用指南》报告在特朗普私人地产海湖庄园正式发布,该报告随后被广泛称为“海湖庄园协议”。该协议试图通过高关税、美元贬值、债务置换与多边货币谈判、安全保护费等手段,重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
在上午的主旨发言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秘书长林桂军教授分析了中美贸易战中制造业占比逆转的变化,揭秘了美国逆差与美元地位的关联及中美博弈的合作玄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建忠教授对比“海湖庄园协议”与1985年《广场协议》在目标、手段与国际背景方面的异同,提出值得警惕的历史轮回风险。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教授则围绕“海湖庄园协议与中国”深入分析,指出该协议若成行,中国将在多边货币谈判与产业分工体系中面临结构性挑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陆毅教授从“美元资产调整博弈”的角度出发,建议中国应立足自身,推动从商品出口转向内需与服务消费,深化体制改革并抓住科技革命,以我为主发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沈国兵则结合全球金融市场趋势,指出“海湖庄园协议”所暗示的去美元化路径将冲击全球储备资产结构,并对中国外汇与资本市场产生外溢影响。
在下午的研讨会中,南开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盛斌教授围绕“海湖庄园协议”所暗示的新国际贸易秩序问题,指出“海湖庄园多边协议”是一个以美国单边主义为基础的全新全球金融和货币构想框架,削弱了多边体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钱学锋教授以“‘海湖庄园协议’多边货币谈判排除中国的可能性和利弊分析”为题,从制度排他性角度出发提出观察。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薛熠教授分享了“‘海湖庄园协议’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的观点和看法。
在最后的主题演讲环节,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罗长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院长王俊、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四位专家分别围绕“海湖庄园协议”的核心议题展开研判。罗长远教授重点分析了中美关税谈判中双方关税水平的合理边界;王俊教授探讨美国如何借助贸易政策撬动全球货币格局重塑;黄新飞教授聚焦“海湖庄园协议”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中国应对建议;唐宜红教授则分析该协议所释放的贸易脱钩信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可能影响。
在研讨会最后,林桂军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美国战略重构步步推进的当下,中国急需强化系统性研究与战略性应对,推动开放型经济体制高质量升级,并在多边规则重构中争取主动、凝聚合力。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