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老爷们,最近网上又开始流传微信公众号已死的论调,看得我血压都上来了。
这帮哭天抢地的大V们,一边吃着公众号的红利,一边骂娘说平台不行了,典型的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今天我就要好好怼一怼这些无病呻吟的声音,告诉大家真相到底是什么!
算法不是洪水猛兽
这些人最爱喷的就是算法把控制权从创作者手里夺走了,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完全是P话。
咱们回头看看微博就知道了,当年那些大V做大以后还专心做内容吗?一个个都变成了恰饭机器,疯狂接广告,甚至不惜违规博眼球。整个平台被这些大者恒大的家伙搞得乌烟瘴气,新人根本没有出头机会。
雷军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没有老人,无法传承;没有新人,不得创新。必须要让新人有上升通道。
算法的存在,恰恰是为了平衡那些老家伙们的自大自傲,给真正有才华的新人一个机会。
微博的血泪史已经证明了:单靠关注数量运营内容,只会让平台陷入无法创新的死胡同。反而是引入算法,让好内容有机会出头,才能让平台保持活力。正如罗素说的: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你以为算法是敌人?算法其实是的裁判,它不看你是谁,只看你的内容行不行。
专业化不是问题,是进步
还有人吐槽专注垂直领域导致内容同质化,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兄弟,人一天就24小时,你以为每个人都是百科全书吗?专注某个领域,才能输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只会带节奏、煽动情绪。
你见过哪个顶级医生既看心脏又看眼科的?你见过哪个工程师既做芯片又造纺纱机的?专业化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律,内容创作也不例外。
至于追热点,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做过媒体的都知道,漏了热点是要被重罚的。群众关心什么,就该报道什么,这既是满足需求,也是正本清源,防止大家被假消息蛊惑。
如果追热点都是错的,那内容平台就不用存在了,直接关门大吉得了。这些大V一边享受着热点带来的流量,一边抱怨追热点,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么?
时代变了,别怪地球没引力
这些人还说老读者都跑到小宇宙、YouTube、B站去了,然后疯狂甩锅给公众号。
醒醒吧!全世界都被短视频和新音频驯化了,这是内容形式的划时代变迁。就像当年报纸被电视冲击,电视被互联网冲击一样,这是自然规律。
自己没跟上时代变化,还怪平台不给力?这就像便秘非要说是地球没引力一样荒谬。
有些人还在念叨:过去一篇十万加能带来1万粉丝,现在连300个都困难。拜托,肯尼迪早就说过:变化是生命的法则,那些只着眼于过去的人,注定错过未来。
与其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不如想想怎么适应新变化。成功的创作者绝不会抱着功劳簿,痛哭到天亮。
平台进化是必然趋势
2016年左右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只有算法的今日头条开始引入粉丝机制,只有粉丝机制的微博开始引入算法。为什么?
平台负责人给出的解释很简单:一是符合监管要求,懂的都懂;二是彼此学习,不搞单一维度的内容判定,寻找新的出路,冲破僵化的机制。
就像微博王高飞后来说的:互联网上半场是各做各的,下半场就是你做我的,我做你的,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这是正常的商业进化,不是什么阴谋诡计。如果你连这个都看不懂,那真的该回去重修商业常识了。
数据会说话,哭声改变不了现实
最早一批做微信公众号的魏武挥老师,今年5月写过一篇《内容 开始变得更为重要起来》,里面提到:依然有百万大V的主要流量来自忠诚粉丝,证明粉丝机制仍然有效。
算法并非某些人说的决定一切,它只是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没经营好自己的忠实粉丝,就甩锅给平台算法,这是无能懦夫的哀嚎。
真正优秀的创作者,无论在什么机制下都能脱颖而出。就像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而不是躲在角落里抱怨挖掘机不够亮。
别再贩卖焦虑了
说白了,这些公众号已死的论调,本质上就是一种贩卖焦虑的营销手段。
制造恐慌,然后推销自己,这套路都被玩烂了。今天说公众号死了,明天说短视频凉了,后天说直播不行了,反正总有新的威胁可以炒作。
但现实是什么?微信公众号依然是中文互联网最重要的内容平台之一,每天都有无数优质内容在这里产生,每天都有新的创作者在这里成长。
那些真正用心做内容的人,从来不会抱怨平台不行。他们忙着创作,忙着与读者互动,忙着探索新的可能性。
只有那些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才会在时代变化时手足无措,然后甩锅给别人。
结语:适者生存,这是永恒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