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
“nsdd”意为“你说得对”,“DDDD”代表“懂的都懂”,表示惊讶用“我嘞个豆”,问及原因必回“因为他善”……一段时间来,社交媒体上“黑话库”不断扩容,各种网络黑话烂梗包围中小学生,不少网友吐槽,“看个评论区如同破解摩斯密码”。
社交媒体兴起以来,网络黑话就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在应接不暇的更新速度下,新的黑话和网梗,如潮水般不断涌现,它们充满着戏谑和无厘头的色彩,不仅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更成为了青少年群体重要的交际密码。
这些网络黑话烂梗,毫无文法规则可言,词汇偏离本义,脱离了正规用语的规范性、准确性。有的语言极简,有的中英夹杂,有的脱胎于网络事件,如今的80、90后家长们,面对孩子们口中吐出的新奇用语,难免会产生一种代际隔阂的陌生感。
当网络用语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一种身份标签,一种融入同龄人的社交“入场券”
黑话烂梗包围中小学生,就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了。
当下,在中小学生的作文里,网络用语频繁夹杂其中。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低俗、负面的词汇,竟摇身一变,成了青少年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语言被创造出来,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表达的需求,网络用语自然并非洪水猛兽。
在网络文化“速朽”的特性之下,诸多无聊、无趣的黑话,会随时间推移逐渐销声匿迹;还有一些网络用语,在岁月的沉淀中,成功“转正”为正规用语。时间的自然过滤,正是语言演变的正常过程。
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网络用语包围中小学生,而是低俗化、粗鄙化的语言趁虚而入,占领孩子们的心智,导致他们思维、表达能力退化。
其实,何止中小学生,即便当下的成年人,在长期受网络文化耳濡目染的影响下,若要提笔写一篇文章,恐怕也常常会陷入提笔忘字、词汇匮乏的窘境。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语言不仅仅是思想的工具,而是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框架和边界。语言贫乏的背后,是思维深度的缺失。就像那些将“YYDS”“绝绝子”挂在嘴边的青少年,他们又如何懂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等中文语言的美感和诗意呢?
面对网络黑话烂梗,关键还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一方面,要强化语言规范的教育学习,对低俗、粗鄙的语言坚决予以抵制;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妨紧跟时代步伐,适当引入对网络黑话烂梗的分析讨论,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让他们明白哪些网络语言可以使用,哪些应当敬而远之。
社交媒体作为网络用语的重要传播平台,要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审核机制,对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进行限制,尤其是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环节,要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避免刻意编造黑话烂梗。
语言的进化自有其规律,我们不必对网络语言的流行过度担忧,但同时,还是要警惕语言粗鄙化、表达能力退化给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孩子们好好说话,这不仅是对语言规范的坚守,更好是表达能力、思维深度的坚定呵护。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