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随着日寇在华北的步步进逼,南京国民政府感到中日大战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最大限度整合全国军事力量,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下令对其嫡系中央军及各地方实力派部队进行全面整编。以师为单位将全国军队编练为调整师和整理师,其中调整师以进口的德械装备进行加强,将来用于对日作战;整理师则用来留守后方。
整编工作首先从中央军开始
1935年3月1日,军事委员会在武昌行营设立陆军整理处,开始首先对中央军各部进行改编。尽管中央军的整编不存在太大抵触情绪,但依旧困难不少。当时的中央军各师,有的是三旅九团制、有的是两旅六团制,还有的不设旅级建制,直接下辖团,但也是三五个团不等。此外,中央军的编练刚刚完成1/3,就被打断。
蒋介石原来计划利用进口武装编练60个调整师和60个整理师,但实际上当1936年7月和9月刚刚完成前两批共20个调整师的编练后,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先后发生,中央军先是南下广东,后来西进关中。第二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又匆匆上了战场。最后中央军仅编练了37个师(包括17个调整师,19个整理师、1个骑兵师)、5个独立旅(其中独立2旅相当于调整师)、1个骑兵旅和2个炮兵旅。
粤军在整编中损失颇为惨重
1936年6月的两广事变中,粤军总司令陈济棠和新桂系李宗仁等人再次联合反蒋,不过在蒋介石的“银弹攻势”下,粤军迅速瓦解,陈济棠被迫下野,而新桂系部队见势不妙,紧急撤回了广西老巢,凭险固守。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能把气全撒到粤军头上。
尽管接任的粤军首领余汉谋不断争取,但此时他已经无力阻止中央势力进入广东,只能听任蒋介石摆布。粤军原有的15个师加2个旅,缩编为10个两旅六团制师和2个独立旅。1937年6月又调整为10个两旅四团制整理师和2个独立旅,兵力损失近半。
桂系正规军裁减大半,各级民团却得到加强
桂系军队是蒋介石最希望彻底裁减的部队,只是考虑到广西子弟兵的强悍战力和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在全国的影响力,才一直投鼠忌器。此番两广事变,新桂系虽然元气大伤,但由于反蒋盟友一个个瓦解,已经孤立无援,再也不能继续强硬下去,终于在1937年3月同意把部队从20个师,整编为7个两旅四团制整理师。
从表面上来看,桂军的损失还超过粤军,仅保留了1/3的编制,但实际上广西境内还有各级民团存在。裁减下的桂军官兵非但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还成建制转入了民团系统,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使民团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抗战全面爆发后,新桂系迅速扩编了100个团开赴抗日前线,与此次整编有着莫大的关系。
六部川军仅刘湘、杨森得以保全
到1935年川军整编前,四川各路军阀经过频繁内战、吞并与被吞并之后,大致可分为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杨森、孙震、李家钰6部。这6支部队建制不一,有称军、师者;有称路、统领者,加上不少土匪、袍哥武装掺杂其中,因此编制庞大,总计多达340个团。
蒋介石虽然借“围剿”红军之名对四川进行渗透,但中央军大部队始终不能入川。由于缺少军事后盾,只能授权势力最强的四川省主席刘湘统一改编川军,将账面上的340个川军团,压缩至166个。刘湘利用兼任的保安总司令身份,将自己多余的部队改头换面,全部变成了保安团。加上杨森一向靠拢中央,所以也得到庇护,但超过170个团的裁减必须完成,因此只能向刘文辉等人开刀,使其余4路川军伤筋动骨。
西北军要么已经归顺、要么地处抗日一线
西北军作为历次反蒋战争的先锋和主力,本也难逃编遣的命运。但随着冯玉祥中原大战后下野,西北军已经分化成两类:一类依附于中央军,比如梁冠英的第25路军、孙连仲的第26路军等,这些部队非但没有削弱,如孙连仲甚至还争取到1个调整师的名额。另一类依然相对独立,如韩复榘的第3路军、宋哲元的第29军,此时偏偏又驻扎山东、平津等抗日的最前线,只能暂缓整编。因此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前,西北军仍有16个师(其中1个调整师、5个整理师、2个骑兵师)11个独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