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期,当朝最有权力的那得是慈禧太后了,身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对于慈禧太后下达的任何命令都得听,不然不仅自己的项上人头不保,还得连累自己所在的家族。
但是在湘军攻陷金陵城,俘获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和勇王洪仁达之后,竟然不按照慈禧下达的旨意行事,这其中又是何缘故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一、金陵城攻陷,李秀成、洪仁达被俘获
曾国荃带领湘军利用火药在1864年7月的时候炸开了金陵城,也就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据点,那时候的太平天国内部矛盾重重,加上清朝政府一直在找机会灭了这个在自己眼皮底下成立的小王朝。
湘军进城之后,一方面与城内的太平军交火,一方面又在四处搜刮天王府,抢夺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
一时间,城内百姓四处逃窜,牵连了很多无辜的百姓。
在湘军攻破金陵城的时候,当时金陵城军事总负责人是李秀成,刚刚登基不久的新王洪天贵福才年仅16岁。
为了能保住辛苦打下的江山,李秀成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决断,那就是牺牲自己,让一群人打扮成湘军的模样,洪天福贵坐着自己的坐骑逃出城外。
当时陪着新天王洪天福贵一起逃出城的还有千王洪仁轩,可惜忠王李秀成和勇王洪仁达不仅没有逃出城外,还被俘获了。
当时俘获李秀成的是曾国荃,不仅破城了还俘获了天国的猛将李秀成和洪仁达,当即,曾国荃便开始审问李秀成。
只见曾国荃穿着自己二品的官服,站立在一个笼子旁边,气势汹汹地对着笼子里的人问话,这笼子里面关着的就是李秀成。
李秀成表现出一个忠王该有的姿态,没有交代任何对自己大王不利的信息,甚至所表现出的那种宁死不屈的状态着实惹怒了曾国荃。
曾国荃哪里能受得了,直接一铁锥刺下去,顿时从李秀成被刺中的部位流淌出大量的鲜血,李秀成虽然痛苦,但是依然不肯吐露任何信息。
气急败坏的曾国荃当时就想一刀给他一个痛快,但是当时的谋士赵烈文建议还是等曾国藩大哥来决定是否杀了李秀成比较好。
于是,曾国荃便传人通知曾国藩速速来金陵,也将自己捕获了李秀成和洪仁达的消息带给自己的大哥曾国藩。
二、曾国藩亲临金陵城,审理李秀成和洪仁达
收到消息的曾国藩很快便赶到了金陵城,于是便着手开始审问李秀成。曾国藩所使用的审讯方式跟自己的弟弟不一样,而是将李秀成从笼子里面放出来,没有捆住手脚,然后礼遇对方,像正常的谈话一般审问李秀成。
曾国藩先后向李秀成传递几个让他内心为之所动的信息:
1、曾国藩很赞赏李秀成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且评价李秀成是继石达开之后,排名第二的军事指挥人才;
2、新天王已经死了,这点一出李秀成内心再次被震动;
3、只要李秀成找回收拢分散四处的太平军,归属朝廷,不仅可以既往不咎,还会照顾李秀成的老母亲和孩子,安排李秀成在军中工作,李秀成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竟然同意了,后面还写下了《李秀成自述》。
在曾国藩来金陵之前,曾国荃已经撬开了勇王洪仁达,为了保全自己的洪仁达不仅告知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还交代了自己的大哥洪秀全已经死了,并且尸体就埋在天王府的院子里面。
当曾国荃将此事告知已经到金陵城的曾国藩的时候,曾国藩痛斥曾国荃怎么没有第一时间去查看尸体是否是洪秀全,如果不是,曾氏一家便会得罪朝廷,会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曾国藩马不停蹄便去查看天王府是否埋有洪秀全的尸体,确认是洪秀全的尸体之后,曾国藩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将洪秀全的尸体剁碎、焚烧,然后拿到江边,炮轰洪秀全的骨灰。
这波操作着实有点狠了,那天是1864年8月1日。
三、李秀成的自述
李秀成的自述很快便写好递交给曾国藩,曾国藩是第一个看过这份自述的,看完之后的曾国藩后背直冒冷汗,幸好自己没有第一时间将俘获的李秀成和洪仁达交给朝廷,不然的话遭殃的还得是自己以及自己的族人。
李秀成的自述主要写了些什么呢?为何会让曾国藩后背发凉呢?总结几点:
1、金陵城的守军其实并不是曾国藩和曾国荃之前对朝廷说的有十几万人那么多,仅仅只有一万多人而已,想要攻下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点如果朝廷知道,曾国藩便犯下了欺君之罪,这点不能告诉朝廷。
2、金陵城南京里面确实有财富,并且还是“圣库”,如果朝廷知道这点肯定是会去追问“圣库”的去向。
但是实际上被湘军的领头们包括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抢了,这点也不能让朝廷知道。
3、并不是曾国荃抓了李秀成,而是几个农民为了赏赐抓的,所以这点也算是欺君之罪,也不能告诉朝廷。
4、李秀成不想归顺朝廷,不归顺满族人统治的朝廷,而是要恢复之前的大汉江山,这点朝廷要是知道定是死罪的,同时也是要连累曾国藩和曾国荃等族人的。
当慈禧太后将洪秀全的尸体枭示之后,且将抓到的李秀成和洪仁达上交给朝廷的时候,曾国藩为了自保,告知朝廷自己已经这么做了,并且还将李秀成和洪仁达斩首了。
虽然在朝廷下达旨意到上传这段期间,曾国藩内心是不断挣扎的,毕竟自己没有按照朝廷的意思去办事,且还将李秀成的自述销毁,然后紧急斩首了李秀成和洪仁达,但是为了避免牵连到自己和曾家一族人,只能走这步,上达给朝廷自己已经将活干完了。
没想到慈禧太后不仅没有斥责曾国藩,反而还打赏大家。
接着曾国藩申请裁军,削弱自己内部的实力,减少造反的可行性,这样也能消除朝廷对湘军的疑虑。
这一系列的举动终是保住了曾家不受到朝廷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