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起战国时期的战争,总是会为战场上几十万士兵激战的画面而感到震惊。比如在著名的邯郸之战当中,秦国损失的兵力就已经达到了三十万,这个数字放到如今来看,似乎有一些不太现实。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封建时代,战国时期的人口基数远远不及现代社会的人口基数,一个小小城镇的人口数量都未必会达到三十万,那么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坐拥几十万的兵力又是从何而来呢?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局面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不论是七雄之首的秦国与别国开战,还是稍显逊色的燕国与他国开战,任何一个国家随便派出一个军队的数量都在十万人以上,而有的国家的人口也仅仅只有十万,他们可以做到全国上下,人人皆兵,也是很令人敬佩的事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一些影视剧当中,我们常常看到,国家一旦发动战争,平民百姓家的壮丁就遭了殃。官府会派人到乡间到处搜刮壮丁,被抓到的人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被送去前线打仗。
这些人被抓来凑数的人,几乎都不会舞刀弄枪,他们只能跟着军队的其他人在战场上怯懦地走着,古来征战几人还,这些完全不具备作战能力的人,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被刀剑所伤,丢了性命。
因此,战国时期的军队数量,既包括正规军,也包括被抓来充数的壮丁,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支军备队伍,人们只会看到这支队伍的阵势有多么宏伟,殊不知,队伍里二分之一的人都是用来撑场面的。
战国的军队里的“百姓军”并不都是被抓来的,也有一部分人是自愿上战场的。重金之下,必有勇夫,那时的政府会贴出一些重金求兵的告示,百姓们看到赏金,即使知道上了战场有去无回,只要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也是值得的。
也会有人说,如果这个扩充军队的做法被其他国家发现,那岂不是贻笑大方?事实上,战国时期国家的军队都是一样的。
俗话说,气势不能输,军队的气势越宏大,为敌军带来的压迫感就会越多,各个国家都心照不宣地从人数上增加气势,他们并不在意被抓来凑数的百姓的生还,甚至还希望他们牺牲。
秦国牺牲兵力30万,赵国牺牲兵力20万,这触目惊心的数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竟然是强大的证明。
在战役结束以后,各个国家会变本加厉地宣扬战争伤亡人数,以此来证明本国的兵力强盛,可怜那些无辜的百姓,就这样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战国时期的军队数量虽然被形容得很夸张,但是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了“七雄争霸”的身影,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