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敌军的英雄永远是我们心中钦佩的对象,为了怀念那些已经逝去的战士,我国的艺术家们创作出许多流传深远的作品,使得英雄们的大无畏精神代代永传。1967年,《智取威虎山》的戏剧在全国大火。在这部作品中,战士杨子荣与威虎山土匪、特别是土匪头子座山雕斗智斗勇,最后将威虎山上的土匪剿灭,杨子荣也成为广大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不过事实上,这部戏剧起源自真实事件。那么这样一位爱国爱民的士兵,有着怎样的过往经历呢?
1917年,杨子荣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父亲是糊墙的工匠,母亲劳作于农田间。为了能够让杨子荣读上书,他的母亲用瘦弱的身躯做着重活。这幅画面一直存留于杨子荣的心间,成为他一直努力下去的力量源泉。每当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困难,想到自己辛苦的母亲,想到世间千千万万个辛苦的母亲,他就又充满了干劲。
然而最终,母亲还是体力不支,无法养活他。于是杨子荣跑到了外地去找父亲,在安东的工厂做工人。为了生存,他干过很多苦力,比如码头抗大包、给富人摇船等等。1938年,他又在鞍山的矿区当矿工。那时候日军还霸占着国内的部分地界,经常霸道地欺压当地工人和百姓。他们控制了矿区,整日虐待工人。眼看着自己的工友被欺负,杨子荣实在忍不了了,起身保护他们,与旁边的矿场主理论,结果最后他与工友都被驱逐出去了。
弱小的身躯又怎能保护自己的朋友、亲人呢?只有逐渐变得强大才能够将敌人打退。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在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参加了八路军,欲跟着队伍去剿灭残存的土匪。当时他已经是28岁的年龄,不仅是个“新兵蛋子”,还是个“老新兵蛋子”,长官看他不适合作战,便把他安排到炊事班去烧菜。这让杨子荣一度有些沉闷,明明自己是报名来打土匪的,怎么最后做了厨师?
为了能上战场杀敌,他一直在寻找能够积累经验的机会。只要自己慢慢成长,总有一天能够亲手收服那些顽强抵抗的敌人。终于在1946年的时候,首长派他和战友们去侦察敌兵的动向。杨子荣早期曾打听过牡丹江的这伙土匪,其实他们抵抗的心思没有那么强硬,只要稍加劝服,就可以归降。于是他只身一人进入百人的土匪窝中,用言语感化了他们。就这样,不废一兵一卒,他们就将海林镇的土匪一锅端了。
无独有偶,在一个月以后,杨子荣故技重施。他和杏树沟的当地百姓一起说服400多土匪放下武器。这两次杨子荣立了大功,首长认为他不仅只是立足于消灭匪患,而是更多地争取和平解决。这是一个新的思路,是个一举两得的思路。如果能从思想上征服敌人,远比把他击败要开明得多。
当然,他最大的功绩便是威虎山上活捉土匪头子座山雕。1947年2月,为了防止打草惊蛇,他在周围探寻土匪组织以及其防线的部署,摸清了土匪之间打招呼的暗号。当一切都烂熟于心之时,他和四个战士一起化妆成土匪模样,利用暗号顺利通过了四道把守关口,成功打入了土匪内部,并在他们大摆筵席之际生擒了所有土匪,成功为当地百姓的生活消除隐患。
然而,与《智取威虎山》中不同的是,在现实里,杨子荣消灭座山雕后并未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他因在16天后追剿郑三炮、丁焕章的时候而牺牲。由于在战斗的前夕,战士们没有充足物资,甚至没有擦枪用的油,很多人的枪没有保养。为了能够以最饱满的状态出发,他们借用了老百姓的猪油来擦枪。结果没有想到的是,位于黑龙江的威虎山在冬天已经处于零下十几度的低温,枪口就在这样的低温下被凝固的猪油糊上。杨子荣因为枪打不出子弹,而惨遭敌人的毒手。
杨子荣以身殉国,其精神、气魄和才智将永远存留于人们的心间。而且他在打击土匪活动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向前冲,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辅佐以智谋,这是基于他常年艰苦生活下对生命的尊敬和在私塾念书时保留下来的智慧。他能够将损失压在最小,又达到保护百姓的目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