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历史中,张良、萧何和韩信,作为时代的巅峰人物,他们的英名与传奇故事被世人传颂至今。然而,在这三位杰出人物之中,却有一个人命运坎坷,不幸地遭遇了悲剧的结局——那就是韩信。
他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曾才华横溢、骁勇善战,但最终却难逃被杀的命运,而与他齐名的张良和萧何却能够安然无恙?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旅,探寻汉初三杰之中,为何韩信的命运如此不同?
一、张良:韩国遗老的隐士人生
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一个叫张良的人物开始了他的传奇一生。张良出身名门,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但他却散尽了全部家财,孤注一掷地想刺杀秦始皇来为家族报仇。虽然未能如愿,但他的这一行为已经彰显出他的不平凡。
最初,张良打算投靠自立为王的景驹,但在途中偶遇了刘邦,二人一见如故,张良就改变了主意,决定跟随这个有为青年一试。其实,张良投靠刘邦的最终目标是想复辟韩国,并辅佐韩王重新执政。不过,项羽的出现打乱了张良的计划,韩王被杀,张良只能彻底追随刘邦了。
功成名就后的张良
在随后的战争中,张良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谋略与智慧为刘邦击败项羽起到了关键作用。待到天下一统,刘邦想重重有赏,让张良自己选择齐国三万户的食邑。但出人意料的是,张良居然拒绝了,只要了当初与刘邦相遇的那块留地,食邑也只取一万户,远远少于刘邦许诺的三分之一。
对于功名利禄,张良向来是淡泊的。他对外宣称:"我家世代为韩相,到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丢弃人世间的事情,打算随赤松子(上古神仙)去遨游四方。张良的这种淡泊名利、寡欲清新的作风让任何人都觉得他没有威胁,这更是明哲保身的良方。即便是对待吕后这样的蛇蝎美人,张良也是尽心尽力,为她出谋划策。可以说,张良应该是秦末汉初最聪明的人,无论是谋略还是智慧,都无人能及。
二、萧何:自污名节的亲信重臣
与张良不同,萧何的身份则很特殊,他是刘邦的同乡兼亲信,是跟随刘邦一起从沛县打天下的。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刘邦打进关中后,就把管理汉中、巴蜀、关中这么大一片领土的重任交给了萧何。这相当于把整个秦国的地盘都交给了萧何打理,可见刘邦对他是何等的信任。
不过,刘邦也难免会有些顾虑。毕竟,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父子兄弟都可能反目成仇,更何况是刘邦和萧何这种关系。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萧何用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他把自己的儿子和族人全部派上了战场,跟随刘邦一起征战,这等于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人质押在了刘邦手中。
萧何甚至还拿出自己的私财来资助刘邦。等到刘邦称帝后,作为回报,刘邦排萧何为首功,食邑一万户。这引来了一众功臣的不满,但对刘邦来说,这不过是对萧何的一种投桃报李而已。
担任相国后,萧何为了进一步消除刘邦的疑虑,他故意自污了名节:他强行以低价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结果被刘邦下了监狱。通过这种自污名节的做法,萧何证明了自己对刘邦毫无野心。一个有污点的人,是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的,声威自然也就下降了。对于这样的人,刘邦自然就不会加以猜忌了。
不仅如此,萧何还协助吕后杀死了韩信。韩信原本是萧何推荐的人,结果却被萧何亲手害死,可见萧何对刘邦是何等的忠心耿耿。相比之下,张良虽然也为刘邦效力,但终究还是主动隐退了;而萧何则是通过自污名节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刘邦对此自然是非常理解的。
三、韩信:野心勃勃的悲剧英雄
如果说张良和萧何都是循规蹈矩之辈的话,那么韩信就完全属于另一个类型了。他出身贫寒,却不事生产劳作,宁愿忍受屠户的胯下之辱也不愿亲自动手。韩信的发迹完全是靠萧何的一手提携,起初只是担任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又被委以管粮的重任。
直到刘邦被封到汉中,韩信觉得自己前途无望,于是逃走了。幸亏萧何追了回来,再次向刘邦力荐,韩信这才得到重用,被拜为大将军。彭城之战之后,韩信更是开始独自率军作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那个时代,让一个不是亲信的人独自带兵作战,实属罕见。陈胜就是前车之鉴,他派武臣攻略赵地,武臣就自立为王了。刘邦自然也会防范这种情况,他安插了大量亲信跟随韩信同行,以防止他背叛。
可是,韩信却自大了起来,不断地挑战刘邦的底线。攻下赵地后,他上表刘邦,建议封张耳为王,这是在试探刘邦。等到拿下齐地,垓下之战爆发前,韩信更是赤裸裸地威胁刘邦,要求担任代理齐王。
韩信的做法无疑是在挑战君臣大义。古代讲的是君臣关系,所有决策权都在君主手中,臣子怎能如此威胁君主?这等于是在以下犯上,让刘邦感受到了来自手下的威胁。
刘邦是个何许人也?他可是那个击败了千年一遇的战神项羽的人杰。面对韩信的挑衅,刘邦只能先将就着,等到垓下之战结束,他就立即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并将其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从而打击韩信的野心。
可是,韩信并未就此死心。他不但窝藏了项羽的逃犯钟离眛,还准备发兵袭击刘邦。当有人上书说他谋反时,刘邦听从陈平的计策,以"巡视云梦泽"为由将韩信骗过来,结果韩信落入了圈套,被俘后贬为淮阴侯。
结语
通过上述三个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杀韩信,并非因为他的功劳太大、才能太高而"怀璧其罪"。关键在于,张良和萧何都没有威胁到刘邦的权威和统治地位,他们保持了君臣之分;而韩信的种种行为则是在挑战这一底线,因此遭到了杀害。
刘邦虽然手段残暴,但他并非嗜杀之人。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统治,他是不会杀害功臣的。这一点,从他对待王翦的态度就可以看出。王翦家族曾为秦始皇灭亡五个诸侯国,手握60万大军,可是功成之后,他就主动隐退了,没有任何威胁君主的行为。如果韩信能像王翦那样,刘邦自然也就不会对他加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