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本期我就来谈谈关于在王安石笔下“年少成名,日后终成伤”的伤仲永的故事吧。
1
宋朝的时候,金溪县一个姓方的人家出了一个神童,叫方仲永。方家人祖祖辈裴都以种地为生,家里人没有几个识字的。
小仲永5岁的时候,有一天忽然哭着嚷着向大人说他要写诗,父亲感到很惊奇。笔墨纸砚拿来了,小仲永接过来,立即写了一首诗,父亲更奇怪了,就拿着诗给乡里的秀才看。秀才一看,原来小仲永在诗里表达了孝敬父母、团结亲朋的心愿。
秀才对小仲永的文才很欣赏,就对小仲永的父亲说:秀才对小仲永的文才很欣赏,就对小仲永的父亲说:
“您的孩子是个神童,将来一定能光宗耀祖!”父亲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过了几天,方家出了个神童的事传遍了整个县城,来找小仲永的人络绎不绝。无论他们出什么题目,小仲永都能一挥而就,众人赞不绝口。
2
后来县里的一些有钱人经常设宴请方家父子。宴席上,小仲永写的诗成了有钱人的抢手货。仲永的父亲就觉得这是一个发财的捷径,就天天领着小仲永去赴宴,小仲永再也没时间学习了,他做的诗也越来越来平庸。
就这样,等方仲永长成少年的时候,他再也写不出诗了,变得和平常人一样平庸。宋朝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听说了这件事,就惋惜地说:“天生的神童变成了平常人,这都是不努力学习的结果啊!”学习的结果啊!”
王安石认为如此天资卓越的少年,本应该在未来大放异彩,却因为他父亲的目光短浅、忽视对仲永才能的持续培养而日渐蒙尘,使得五岁就惊才绝艳的仲永在十二三岁时就几乎消耗光了自己的天分,二十岁左右与王安石再见的他已然泯然众人矣。
3
《伤仲永》中从未提到过“伤”字,但是通篇文章看下来却处处是“伤”。《王荆公年谱考略》中曾说道: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