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真是矛盾文。
这篇真是矛盾文。
大概是年纪差不多了,脸书上每天一定会看到朋友们与孩子的照片和互动,我们借此分享好玩的地点,也很容易发觉个性不同的父母『玩法』不太一样。
活动各式各样,但对我来说,只分『陪孩子玩』和『玩孩子』两种。
生养孩子苦乐参半,有人说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多了个玩伴,有童年回忆的爸妈能够重温旧梦、拿来说说嘴,没有什么童年的正好可以再来一次,带着孩子上山下海,只怕玩得比孩子还疯;或者趁孩子还小可以任由父母摆布的时候,当个真人版洋娃娃,满足一下自己小小虚荣的欲望,看着照片里打扮可爱的宝贝,那种成就感真是难以形容。
孩子还小的时候,原本就是父母先为他安排各种活动无可厚非,不过随着这个伴渐渐长大,这种『玩孩子』的方法大概就会开始碰壁,很多父母开始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形。
有些自我意识发展早的,大约三岁多就会开始有想法,四五岁应该是孩子最有『主见』的时候了,会拒绝、会邀请、会表示不耐、会主动参与。举例而言,我常听见同样的对话内容:『弟弟,我们去别的地方玩吧,这里的溜滑梯你已经玩了很多遍啦!』『这有什么好玩的?那个东西比较有趣,你去试一下啦。』『好好,我等下陪你玩,你先看镜头妈妈拍一个,快点啦』…..;我想大家在脑海里应该都出现争执和拉扯的画面了吧。
简单的说,当我们选择活动时,到底是满足我们自己还是孩子?
有朋友说:『但孩子又没试过,怎么知道喜不喜欢?』『天啊,星期一到五已经上班够辛苦了,周末难道真的不能去自己也喜欢的地方吗?』『没办法啊,要是我觉得无聊的地方,就算他喜欢我也撑不久,那还倒不如在家休息。』
的确,不论孩子的回答是什么,大部分都和当时心情有关,其实他们也没有太多资讯可以判断自己喜恶。我也曾经吃过闷亏,明明妹妹回答喜欢,到了现场却意兴阑珊让我有点恼羞成怒;若只听孩子喜欢的选择,大概我们哪里也不用去,公园和汤姆熊就可以打发他们了。所以,先别搬块大石头砸自己的脚,避免选择参加单一活动,而是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不论是什么地方,都『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周边环境或店家都是腹地,孩子们通常都能自寻乐子,大人小孩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再来就得应付孩子们的『邀请』。妹妹一向做什么都拉着我,我很少可以置身事外地悠闲作自己的事,几年下来也换我养成不少自得其乐的能力,能够被孩子邀请是一种肯定,至少他时时刻刻都希望有你陪伴,因此在心态上我得先调整一下,这是『幸福』不是『惩罚』。
而『陪孩子玩』和『玩孩子』最大的差别,就是谁来决定该怎么玩。朱自清写的『背影』让我们将父母恩情长存于心,现在悉悉慎倒是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原理来检验自己;于是大部分的时候,我就像一只忠心耿耿的『家犬』,追随小主人的背影前进,她往哪我就睁敬往哪、她想停我就陪在旁边;她喊我的时候我回答、她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不要多嘴。当然,偶尔调皮一下、耍赖一下,累了就喊停恢复父母的角色,有时候还能惊讶的发现孩子的同理心让人多么感动。
喔,对了,我其实花了一点时间『戒』相机,陪孩子玩的人得要专心一点,孩子不是道具、不是时尚配件,生活记录就交给另一位帮手吧,或者干陆游脆就留在我们和孩子的美好记忆里,这是彼此回忆里的秘密花园,对吗?
* 本篇文章由【 孩子教我们的事 】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上一篇: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