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徽因,人们总会想到她的才情、她的美貌、她的爱情故事。她是民国时期的才女,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是诗人和作家。公众对她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纠葛上,似乎她的一生都被无数宠爱包围。
然而,学者于丹却说,林徽因这一生“受过很多苦”。这是为什么呢?林徽因的人生真的是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幸运吗?
林徽因1904年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时期的知名政治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然而,这样的家庭背景并未让她得到过多的温暖。她的母亲出身富商之家,却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女性的地位持保守态度,因此对女儿缺乏关爱。
而林徽因自幼聪慧,不仅对文学有浓厚兴趣,更对数学和几何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这样的女儿,并未能得到母亲的青睐,反而因其“太聪明”而被认为不够传统,不够“贤淑”。
在父母婚姻不和的家庭环境下,林徽因从小便学会了坚强。她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想要让父亲看到自己的价值,也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维护家庭的稳定。在那个时代,女性的教育机会极为有限,但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了远赴英国留学的机会,进入伦敦圣玛丽学院(St Mary’s College)学习。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认为她是被众人宠爱的“女神”。的确,徐志摩痴迷于她,为她写下不朽的诗篇;梁思成爱她至深,愿意陪她走完人生旅程;金岳霖更是对她倾心一生,甚至终身未娶。然而,在这些情感纠葛之外,人们却常常忽略了她自身的奋斗和成就。
1924年,她与梁思成一同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学习建筑的女性。当时,建筑学仍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专业,女性进入这个领域并不容易。
林徽因不仅要面对语言和文化的挑战,还要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证明自己。然而,她没有退缩,反而凭借才华和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当时极少数能够真正参与建筑设计和研究的中国女性。
回国后,她和梁思成共同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走访了大量的古建筑遗址,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他们曾多次深入偏远地区,条件极其艰苦,夏天要忍受酷暑,冬天要抵御严寒,甚至还要面对疾病的威胁。许多人并不知道,今天我们熟知的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晋祠圣母殿等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都离不开林徽因的努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今北京)陷落。面对日本侵略,林徽因一家被迫离开熟悉的城市,开始了流亡生活。他们先后辗转山西、四川、云南等地,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条件和生活物资,她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
在这段时间里,她不仅要承受流亡之苦,还要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学术研究。她和梁思成冒着战火,奔赴各地,保护濒临毁灭的中国古建筑。当时,许多珍贵的建筑文献和遗址都面临被日军毁坏的危险,而他们的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后来的文物保护工作。
长时间的劳累和奔波,使林徽因的健康每况愈下。她在战时感染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绝症。然而,即便身体虚弱,她仍然坚持学术研究,甚至在病床上继续写作,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才终于回到了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加入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她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然而,由于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她只能在极其虚弱的状态下工作,即便如此,她依旧全力以赴。
1955年,林徽因因肺结核去世,年仅51岁。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建筑学研究,到诗歌文学创作,再到城市规划设计,她的才华和付出,远远超出了世人对她“才女”的认知。
学者于丹曾在节目中谈到林徽因,认为她并非只是“受宠爱”的才女,而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可以说,林徽因的一生,并非外界想象中的“被宠爱”,她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而她所受的苦,也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
今天,当我们回顾林徽因的一生,不能只看到她的美貌和情感经历,而更应该看到她在建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成就。她不仅是“民国才女”,更是一位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