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点开看了下文字没有看视频就已经觉得心里堵的难受了。
穿白色羽绒服的语文老师一直在说「 别哭了,安静一会,看我也要去告状了。」
告状是什么意思?是给家长打电话吗?
不禁有点后背发凉。
涉事教师殴打辱骂学生 视频截图
如果这个老师给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说孩子在学校学习不认真,简单的问题都出错,老师讲了就是不会...家长会不会也站在老师那边。
孩子回到家,家长再把孩子批评一遍,甚至因为孩子出错的问题,再拿出来羞辱孩子一次。
那孩子真的就被打压到尘埃里了,深深的无力感会让孩子自暴自弃、逃避现实中的问题,给孩子的心理上带来极大的伤害。
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保护伞,不是只有看见了孩子被欺负才要出面保护孩子。
而是多了解孩子在校园的真实情况,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再做好孩子强大后盾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先说一下校园霸凌问题,再聊一下低年级小朋友遇到不好的事情,家长应该怎么和他们沟通。
不要以为校园霸凌离我们的孩子很远,2022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做过一项调查报告,他们访问的3万多名在校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表示,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
那什么是校园霸凌,家长又该怎么识别呢。
很多家长难以区分霸凌和打闹,尤其是小朋友之间。
关于霸凌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总结过霸凌行为的四个特征,可以用来区分霸凌和玩闹。
1️⃣恃强欺弱
指的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力量(不仅是体力上,也包括智力和关系上的强弱)差距很大。
2️⃣故意伤害
施暴者明明知道自己的言行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但还故意这么做。
3️⃣重复伤害
施暴者反复地攻击,可能是对一个受害者反复攻击,也可能是攻击不同的对象。
4️⃣非正当防卫
例如两个小朋友聊天时吵架,有一方说了过激的话,另一个小朋友就带多个同学堵在厕所里殴打。这种就是明确的非正当防卫。
而第非正当防卫的霸凌情况也经常出现在学校里,去年我们学校一年级的新生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几个小女生把一个女生堵在厕所里,用手掐对方的脖子,其他人压着那个女生不让动。
了解了这四个特征,遇到孩子和同学的冲突时,就可以判断是同学之间的打闹,还是霸凌了。
除了直接攻击的霸凌还有一种我们家长很容易忽略的隐形霸凌,像通过言行,造成受害者被社交孤立,散布谣言,利用好处或压力,让受害者被孤立。
遇到孩子霸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原则上一定是零容忍。霸凌无小事,一旦发现,不管是不是第一次,都要零容忍,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制止,避免伤害进一步加深。
➡️孩子哪怕发出了一点点求助信号,家长都要高度警惕。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在遇到欺负时会告诉老师,找家长,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却经常会选择自己扛,或者自己处理。
如果孩子在日常中有只言片语,或拐弯抹角的问一些和霸凌有关的问题时,家长就要警惕了,孩子这时候很需要家长的支持。
➡️跟孩子共进退,提供陪伴和支持。
那针对低年级小朋友遇到不好的事情,家长应该怎么和他们沟通。
⭕通过提问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家长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交友情况,孩子间互取的外号,互动的游戏。在侧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社交状态。可以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思想,也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
但是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 你最近喜欢和谁一起完呢?你最近和朋友玩什么游戏呢?」
尽量不要直接提问「 同学们有没有故意不给你玩?有人给你起难听的绰号吗?」
多讨论积极、正面的问题,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提问多注意方式方法,每次不要过多提问,也不要一直打断孩子说话。
⭕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
亲子关系的好坏也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给家长分享自己的事情。
如果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可以借助亲子阅读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阅读。
多找一下相关的绘本阅读,例如写给幼儿园孩子的亲子沟通绘本《什么都可以告诉妈妈 》,引导孩子把好事、坏事,正面、负面情绪,都可以毫无顾忌地讲给妈妈听。
⭕借助外力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年寒假有一部剧觉得很适合推荐给小学生家长,尤其是幼升小的家长们。
《欢乐家长群》这部剧里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抛开家长群的「 热闹和奇葩」,可以带孩子一起看一下入学、姜飞虎被起外号、初一被吓唬和被高年级姐姐欺负的地方,里面也有相应的处理方法。
可以借此引导孩子学会识别什么事情需要告诉家长,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是青春期的家长,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做温暖的父母》、《解码青春期》、《青春期的烦“脑”》等,多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状态,学会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也可以选择听一些相关的课程,例如李雪霓老师的青春期家长必修课。
最一个了解孩子的父母,会和孩子沟通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