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今天(5月6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陈明城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这是利用“自底而上”的量子模拟方法进行量子物态和量子计算研究的重要进展,将推动探索容错能力更强的量子计算。量子计算离应用还有多远?有何难点?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回答了记者提问。
潘建伟说,目前量子计算处于科学探索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不能产生有意义的成果。”目前为止,所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硬件性能,距离解决有重要价值的实际问题仍有一定差距。所以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核心任务是解决量子比特的规模和量子纠错两个难题,这也是整个领域的共识。即量子比特越做越大的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不要发生错误。如果仅仅是算得快,结果正确的概率是无穷低,也没有价值。
另一个任务是找到只能使用量子计算机解决的某些特定科学问题。“近期3-5年里,我们希望在解决某些特定物理问题或者化学材料问题中,找到一两个应用的范例。这些问题无法通过超级计算机解决,必须通过专用的量子计算机或者量子模拟机解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比较好的进展。”
在回应如何看待量子计算研发热潮时,潘建伟说,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对量子计算研究投入巨大,量子计算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也是该领域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一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对量子计算应用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宣传,并没有讲清楚其长期性、风险性和面临的困难。短期内可能会引发公众对量子计算产业化的过度关注和不切实际的期待。长期如此会导致信任危机,对整个领域的研究和队伍的稳定产生冲击。
他认为,专业人士应该开展严谨的科技传播,消除信息壁垒,并帮助公众构建对量子科技合理的期待。
编辑樊一婧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