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没有人敢公开杀害皇帝,然而,三国时期却有这样一个“二货”,他在大街上当众杀死皇帝,最后他的下场如何呢?如果他知道自己的结局,还会这样做吗?
魏少帝曹髦是曹操的曾孙,他自幼聪慧过人,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抱负,一直想夺回被司马氏控制的权利。
公元260年,一个冬日的清晨,洛阳城内的气氛异常紧张。年仅19岁的曹髦,带着对司马昭深深的不满与抗争之意,决定亲自上门寻求一个说法。
他召集了身边唯一能够动员的几百名侍从,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却个个忠心耿耿,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在前往司马昭府邸的道路上,他们遇到了司马昭的异母弟弟司马伷。司马伷的初衷是阻拦,但最终在皇帝的威严面前选择了让步。曹髦的决心和勇气,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某种认可。
然而,当曹髦一行人抵达司马昭府邸时,迎接他们的并非司马昭,而是一群算计已久的阴谋家。贾充站在队伍前,向众将士面前大声疾呼,暗示解决掉曹髦即是立功的大好时机,言辞中充满了诱惑和挑衅。
这个时候,有位名叫成济的年轻士兵,非常渴望获得权力,被贾充的话深深触动,他向贾充询问是要捉拿还是杀害,贾充冷酷地回答:“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杀之。”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成济手持尚方宝剑,冲出人群,一剑刺穿了曹髦的胸膛。这一幕发生得太快,所有人都未能及时反应。年轻的皇帝,就这样倒在了“叛贼”面前,留下了无尽的悲哀和遗憾。
成济原本以为这一切都会为他带来无上的荣耀和司马昭的赏识,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曹髦的死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司马昭的暴行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谴责。司马昭为了平息民愤,不得不处死了贾充等人,并对曹髦进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司马昭将成济推出作为替罪羊。然而,司马昭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和反感。
那么,古代为什么不能公开杀皇帝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上天赋予的神圣权力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地冒犯皇帝,更不能公开杀害皇帝。否则,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和惩罚。
成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司马昭的亲信,也是杀害曹髦的凶手之一。成济自以为为司马昭立下了大功,必然能够得到丰厚的赏赐和高官厚禄。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法律制度。
司马昭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不得不将成济处死,并灭其三族。成济在死前大喊道:“我是为了司马昭才杀皇帝的,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然而,他的呼喊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和回应。
曹髦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皇权社会的残酷和无情。然而,正是这样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