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天才少年”一度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优异的成绩、数不清的奖状,萦绕在身边的夸奖......别人眼中的他们长大后应该光芒万丈、有着体面的职业和幸福的家庭,是成功人生的典范。
然而,近日频发的新闻大事件——清华毕业谷歌工程师陈立人杀妻,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复旦博士孙卫东流浪美国街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本次,搜狐号教育邀请5位行业大咖,分别从心理学、教育、法律等维度,深度解析天才少年背后的故事,并给当下父母们一些启示。
陈立人,吴谢宇属于“学神”级别,上学期间肯定得到家长和周围人过度的夸奖,这些夸奖就像毒药一样,容易让孩子形成强迫、自恋型人格,会让孩子在顺境中膨胀,狂妄自大,一旦遇到挫折,由于逆商低,难以接受挫败,出现抑郁症,如果去精神科就诊,可能会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孩子平时表现出的理性,实际上是把压力变成学习动力,这种负性情绪不断积累,有过度夸奖时,还能保持理性,一旦失去过度夸奖,积累的负性情绪容易变成心理创伤,一旦遇到一些事情,激活其叠加性心理创伤,容易爆发,且行为非常残忍。
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培养孩子的逆商,并对孩子后天的努力进行具体的肯定。
——@晴日心理何日辉 著名精神心理医学专家
东亚女孩的乖巧,一直是全球知名的。在传统儒家教育下的中国女孩子们,从小被教育恭顺谦让,乖巧听话。
家长们都重视女孩们的智商、情商的培养,却往往忽略掉爱商 – 如何慧眼识别渣男,如何谈一段健康关系的恋爱,或及时分辨并走出一段不健康的关系?
记住,有两点方法帮助甄别。
第一,大吵一架时,看对方的情绪底线在哪里?看对方在生气吵架时是否会言语贬低PUA你?是否会有自残或摔东西等暴力行为?是否能在情绪冷静下来时,反思自己的过错?
第二,从一次利益冲突,看对方的行为底线在哪里?或者经济利益的冲突,或者情感利益的冲突。
——@安妮在英国 海德国际教育创始人
从这些年报道出来的一些有关留学生的极端事件中不难发现,在事情发生前,大家往往会因他们优异的成绩而忽视他们其他的需求。
“虎爸虎妈”式的家庭管教让亚裔二代跻身社会精英阶层的速度惊人,但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有个充满压力、甚至颇为痛苦的童年。
我曾采访过美国一所知名院校金融专业的教授,他告诉我他们当初觉得中国学生聪明、能吃苦、数学功底好,因此投入了大量的奖学金去招收和培养中国孩子。但后来发现,有些中国留学生在进了华尔街、有了好工作后,就觉得完成了人生使命,不再寻求进步了。
在我看来,鼓励孩子把兴趣、潜能与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找到适合的目标和路径,让孩子有方向地踏踏实实不断进步,这个进步并不会因为一本毕业证、一份offer结束,而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一生,这才是家庭教育应该关注的地方。
——@周成刚在路上 新东方副总裁
一项关于神童的焦虑抑郁的系统性回顾指出,高智商和精神心理问题没有直接相关,不适合的成长环境才是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艾丽丝·米勒提出,有天赋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敏感,也更具有情感意识。这意味着他们会成为更加拼命讨好父母的一群人,在拼尽全力满足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在不断逼迫自己满足父母的高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内心需求的情况下,人会陷入情感上的无家可归和被孤立状态。成年后,也更容易陷入身份危机中,习惯通过取悦别人获得认可和自我价值。
孩子是家庭里最小的成员,也往往最终成为整体社会焦虑的受害者。在一个对成功永远焦虑的社会里,有关神童的陨落,也就永远不会停歇。
——@KnowYourself,知名泛心理生活方式品牌
华人一般是非常严重的家暴案件才会找律师,一般情况不会找律师的,也不会找警察。统计数据表明,家暴往往是0次,或者是无数次。第一次出现家暴就要马上阻止,不能让一方觉得他/她可以这样做;一次没有问题,家暴方往往会持续探查底线,以后的家暴程度往往会越来越严重。
在清华谷歌工程师杀妻发生地加州,法律允许家庭暴力受害者申请家暴保护令,保护令的内容可包括不允许被告通过任何方式联系受害方和孩子,要远离受害者的家,工作单位, 车子,孩子的学校等。
中国人的文化是家丑不外扬,很多人认为家事不是“刑事问题”,父母一代吵吵嚷嚷一辈子很正常,换做老美夫妇可能早分手了。当然,这里还有友情、文化、伦理和道德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去普法,让夫妻双方都有机会学习。一方面知道有些事不能做,另一方面,当受到家暴时,他们知道如何面对。
——@Joanne Zhou (周媛),加州认证家事法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