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非常重视茶道,原因是当时日本上流社会是武士阶级,大名们不只想着展示武力的威严,而且还将茶道作为一个很好的提高涵养的艺术切入点,茶道因此备受追捧,千利休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茶道师,其声望可想而知。
关于千利休的死,历来有很多的说法,包括秀吉看上千利休的女儿,千利休不同意,秀吉因此怀恨在心。站在千利休的视角,有一种观点备受推崇,就是千利休和秀吉在茶道上的分歧。
千利休在茶道之上的技艺日渐精深,他追求的是茶道的本质——道,而秀吉不同,他喜欢铺张浪费,跟个暴发户似的,千利休本人又恃才傲物,丝毫不掩饰对秀吉的不满,才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值得一提的是,千利休之前是信长的茶道师傅。信长是个标准的武士,不但对茶道的天赋也极高,自身修养各方面也是非凡,根本不是秀吉这种生活粗晦、不重礼仪的人能够比肩,千利休又极为重视礼仪,两人的矛盾不可避免。
当然,这只是后世之人的猜测之一,而且这种猜测深入人心。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秘辛被挖掘了出来,人们才发现,千利休之死他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这当然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来讲讲千利休如何“作死”。
首先,千利休在当时声望很高,他却借着这声望操纵市场,并且在交易茶道具中大量聚敛财物,甚至垄断市场,这是他的第1个“作死”行为。再有,茶道在当时类似于一种民间集会和结社,大量的茶会难免会出现信息交流和政治经济的结党,这是千利休的第2个“作死”行为。最后,千利休的茶道结合了餐饮聚会、品鉴和交流茶道具和宗教生活为一体,通过弟子、再传弟子形成庞大的群体,类似某种准宗教团体,这是他的第3个“作死”行为。
千利休这般“作死”,秀吉能放过他?实际上,关于茶道营销模式的弊端,川端康成在他的中篇小说《千只鹤》中也有过反思。《千只鹤》中,茶道师傅栗本近子通过对茶道爱好者三谷家的两代生活干预,实际上我们能看到其中有很深的利益介入。里千家这样的茶道大流派,实行所谓的家元制度,弟子数以十万计算,每一次弟子进阶都需要大量的培训和练习,一些特定的茶道活动需要使用专门的道具,这些都是家元和高级弟子这个体系中不传的秘法,从初入门的弟子到高级弟子,其中花费巨大。所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商业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层层分肥的手段也都做得很隐秘。
所以,千利休之死的真相实在和我们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死”,这和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完全不同。
秀吉为何赐死千利休?细数千利休的3大“作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