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载着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当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西北大漠上空骤然绽放,从天而降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倏然放缓了速度,缓缓飘落在祖国的怀抱。
2025年11月14日16时40分,原定于11月5日返回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历经9个日夜的等待后,终于平安归来。
这是一次可以载入中国载人航天史册的归来,不仅是中国航天员首次通过“换乘”飞船的方式安全返回,更凝聚着亿万国人的牵挂与祈愿。
返回过程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因此,中国航天秉持着“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坐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
11月4日
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
11月5日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返回任务推迟进行
11月14日
●11时14分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14时49分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6时40分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它们与航天员一同“出差”归来
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的实验样品包括实验小鼠、斑马鱼和金鱼藻、巨噬细胞、肝细胞等9种生命实验样品;另外有钨铪合金、水合盐相变和模拟月壤、空间薄膜太阳电池防护等多种材料样品,以及燃烧器、碳烟采集板及采集盖3种燃烧实验样品。
我国首次在中国空间站实施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本次下行的实验小鼠在中国空间站已经生活近两周,比原计划延长了约一倍时间
●小鼠在太空“出差”的这几天时间里,地面上的科研人员们利用装置内的成像功能观察小鼠在失重环境下的行为和状态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喜讯频传
●空间环境下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晶体,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钨合金被成功加热到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等
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与应用物资,下行百余种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
资料来源:央视网、新华社制图:单莉伟
太空中的河南力量
□李晓星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平安返回,英雄凯旋。
从女航天员刘洋首飞,到陈冬三探太空,江新林、陈中瑞圆满完成出征任务,河南人,真中。
航天员方阵,中原星光熠熠。河南走出4位航天员,成为飞天团队中人数最多的省份。他们以过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将河南人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品格书写在浩瀚太空。
航天小队风采出众,河南制造也表现亮眼。太空征程的背后,是无数尖端技术的精密协同。洛阳轴承助力飞船丝滑转场,中信重工铸就航天员生命安全锁……硬核科技守护太空之旅,从测控到生命保障,河南科技已深度融入航天事业的核心环节。
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土地,如今正在书写太空传奇。从田间地头到宇宙尽头,河南人把“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次成功返回,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是河南力量接续奋斗、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缩影。展望未来,随着中国航天迈向更远的深空,汇聚了人才、技术、产业的河南,必将继续在这条伟大的征途上,贡献更加坚实、更加闪耀的中原力量。
航天员陈冬父母
相信中国航天的水平和能力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吉小平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这一历史性时刻,记者走进航天员陈冬位于河南洛阳的家中,与他的父母共同观看直播,见证归航,聆听背后的温暖故事。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当妈妈的都会操心。”采访中,陈冬的母亲黄焱坦言,自原定返回日期推迟以来,内心充满牵挂。在这几天里,两位老人时刻关注着每一条来自我国载人航天的新闻,为此甚至影响到了睡眠。关注陈冬的亲友们、邻居们,也将相关的消息及时推送给老人。共同的牵挂,道出了人们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关注,对“英雄航天员”的敬意。“我相信中国航天的水平和能力,中国的航天员一定会平安归来。”黄焱说。
陈冬的父亲陈树林回忆,儿子从小成绩优异且稳定,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长,他脾气好、不毛躁,做事踏实。这种性格正是他日后胜任航天员的重要特质。
在父母眼中,陈冬的成长正源于“拼搏自强”的家训。“我们常跟他弟兄俩说,不要抱侥幸心理,要靠自己努力,只能自己拼搏。”黄焱说。
正是这样的家风,塑造了陈冬刻苦钻研、勇于担当的品格,支撑他一路成长为肩负国家使命的航天员。这一理念与中国航天精神契合。“就像中国航天事业,最终靠的还是自主研发。”陈树林说。
当被问及陈冬最喜爱的家乡美食是什么时,陈树林表示:“会给他做最爱吃的胡辣汤、卤面。”这些充满河洛风味的家常菜,承载着家人最朴素的爱。
陈冬1978年出生于洛阳市涧西区,2010年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并于2016年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2022年,他作为指令长率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此次神舟二十号任务中,他以指令长身份第三次出征太空,并成为我国首位在轨飞行时间突破400天的航天员。
航天员凯旋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默默支持与付出。正如陈冬母亲黄焱所说:“有国才有家,有大家才有小家。”中国航天的每一步跨越,既凝聚着航天人的智慧与勇气,又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奉献与梦想。
航天员陈中瑞父母
紧攥的双手终于舒展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赵阿娜
“回来了!中瑞回来了!”11月14日16时40分,随着神舟二十一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滑县桑村乡陈大召村陈秋贵家的客厅里爆发出热烈掌声。河南籍航天员陈中瑞的父亲陈秋贵和母亲陈青怀紧盯着电视屏幕,两位老人原本紧攥的双手终于舒展开来,掌心早已沁出细密的汗珠。
陈家的客厅挤满了前来一同守候的亲友乡邻。堂屋正中的电视机前,陈青怀特意穿着红色外套,她的目光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屏幕,双手在膝盖上反复交握、揉搓,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开始,我这手就不听使唤地攥着……”陈青怀声音带着哽咽,“看着画面里的‘火球’越来越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直到主降落伞打开,才敢喘口气。”
一旁的陈秋贵同样难掩激动,这位曾给儿子写下“志博云天”赠言的退休教师,此刻的手还在微微颤抖。“作为父亲,咋能不担心?但我更相信国家的航天科技。”他语气坚定地说,祖国的航天事业一步步走向成熟,每次发射和返回都精准无误,“有这样强大的技术保障,孩子们在太空我们放心!”
当电视画面中出现陈中瑞微笑挥手的身影时,陈青怀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平安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哽咽着重复,布满皱纹的双手轻轻拍打着胸口。
谈及儿子归来后的心愿,陈青怀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新的牙刷、牙膏、毛巾都给中瑞准备好了,还弹了新棉花,做好了新铺盖,就等他回家。”陈秋贵补充道,希望儿子好好休息,未来能继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我们全家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夕阳洒满小院,映照着一张张喜悦的脸庞。这场跨越天地的守候,不仅是父母对儿子的牵挂,更见证了亿万国人对中国航天的信任与自豪。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