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的主要害虫之一是蚧壳虫,危害程度跟红蜘蛛、木虱等害虫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你因此对其忽视,那可大错特错了,对蚧壳虫认识不足加上防治不当而引起的减产现象每年都有发生。
蚧壳虫种类繁多、繁殖快、危害性大,均以若虫、雌成虫群集在叶片、枝干和果实上吸取汁液,加上有蜡壳的保护作用,防治困难。
面对如此“顽固”的害虫,想要杀虫,最好在蚧壳虫成虫前下手,在它卵和幼虫时期就要抓紧防治。这点很重要!
蚧壳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康氏粉蚧、桑白蚧等。
1、因1龄和2龄雌若蚧和1龄雄若蚧及雌成虫对农药比较敏感,这时正是介壳虫的薄弱环节,也正是防治矢尖蚧的最佳有效时期,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开展药剂防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一网打尽”,这个时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最佳防治适期。这段时间正是柑橘第2次生理落果高峰至幼果生长期,又是梅雨季节尾声和夏季干旱来临之前,气温较高,空气湿度也大,喷药一般不会产生药害,能有效地阻止第1代幼蚧上果、上新梢危害,极大地压低了虫口数量;
2、其次柑橘采收后的11—12月也是较佳的防治适期,如果最佳适期失防,则应尽可能在采果后抓紧喷药。
在过去防治蚧壳虫,多用杀扑磷,但是该成分已经禁用。目前防治蚧壳虫主要有效成分有毒死蜱、吡丙醚、噻嗪酮、螺虫乙酯等。有机硅等助剂是防治蚧壳虫时绝不能少的药剂,因为蚧壳虫外面有厚厚的蜡质层,使用渗透剂才能够使药效更好的发挥。
这两个控制虫口的最佳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如果你错过了这两个时机,冬季清园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软”。
由于蚧壳虫在果树枝叶茂盛时发生为害,采用药剂防治时受枝叶阻挡,药液不能与蚧壳虫充分接触,效果很差。而落叶后,少了枝叶的遮挡,药液容易接触到蚧壳虫,所以防治效果事半功倍。
因为蚧壳虫会附着在果树枝干上越冬,在果树落叶后清园,需要剪掉介壳虫为害较多枝条,周围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落果,一起集中园外深埋或烧毁。因为成虫有较厚壳,药剂是很难渗入的,清园可以使用螺虫噻嗪酮+吡丙醚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