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坐的心 |
禅坐时,我们该抱持怎样的心呢?
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就行。
一位上师把禅坐形容为:把心悬挂在虚空中,毫无所著。
有句名言: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像水如果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
我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泥水:我们越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清明就会呈现出来。
心的本性也是如此。
任其自然,不加改变,它就可以找到喜悦和清明的真性。
因此,千万不要让心有任何的挂碍或负担。
当你禅坐时,千万不要刻意去控制它,也不要勉强让心宁静。
不要过度严肃或觉得你正在做某种特殊的仪式,甚至不要有你正在禅坐的观念。
让你的身体保持自然,也让你的呼吸保持自然。把你自己想象成虚空,拥抱着整个宇宙。
| 安住与清晰的观照|
练习安住的原则,就是持续地把心带回禅坐的对象,譬如呼吸。如果心分散了注意力,在突然想起的瞬间,只要简单地将心带回呼吸,其他什么都不必做。
“我怎么会变得如此不专心?”这种问题只是另一种分心。
单纯地专注及持续的把心带回呼吸,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心会逐渐安定在心上。
当你学会安住的练习,变成与呼吸合而为一,过一会儿,甚至你练习的专注点——呼吸本身也会消融不见,而发现自己安歇在当下。
这个专一就是止或安住的果与目标。
停留在当下和寂静中,是非常好的成就。再回到泥水罐子的例子,如果保持静止,污泥会沉淀下来,水会变清澈,然而污泥还沉在低层;
尔后有一天,如果搅动它,污泥会再度扬起。
只要我们潜修寂静,也许就可以享受平静祥和;但只要我们的心有一点被打乱,妄念就会再度进驻。
停留在当下安住的状态,不能使我们证悟或解脱。当下变成非常微细的客体,而安住在当下的心,则变成微细的主体。只要我们停留在主客二元的范畴中,心就还在轮回的一般概念世界里。
借由安住的练习之后,心会安定在祥和与稳定中。就如同相机里的相片,因对焦而清晰锐利。
所以止的专一,会使心的清明慢慢生起。
一旦障碍渐渐移除,自我与攀缘的习性便开始消失了,清晰的观照或洞察力显露,梵文叫做观,藏文发音是ihaktong。
此时,我们无须借助停留在当下,就能更近一步地跨出自我,进入开放的空间,就是了悟无我的智慧,也就是断除妄念与从轮回中解脱的智慧。
当这种清晰的观照循序渐进的加深,它将带领你体验实相之本性和你的心性。
当乌云般的思想与情绪消逝,我们像天空般的真实本性就会显露,我们如太阳般的佛性便能照射出来。就像发射太阳的光和温暖,智慧和慈爱从内心深处的本性照射出来。
攀缘错误的自我已消失,我们只是安歇在心性中,最自然的状态下。没有任何参考、概念、希望或惧怕,带着平静却高昂的信心——这是你所能想象的最深刻的幸福。
| 微妙的平衡坐 |
禅坐如同其他艺术,在放松和警觉之间必须维持美妙的平衡。
从前有一位比丘名叫亿耳,跟随佛陀的一位入室弟子学习禅坐。他无法体会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心态,很努力地想去专注,却感到头痛。因此,他就放松心情,结果睡着了。
最后他请求佛陀帮助。佛陀知道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出名的乐手,
就问他:你在家时不是擅长拉琴吗?
亿耳点头。
你如何能拉出最好的琴声?在弦很紧还是很松的时候?
都不是,必须适度,既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
那就对了。你的心既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
在西藏诸多伟大的女性上师中,有一位叫玛吉拉度,她说:警觉,警觉;不过要放松,放松。这是禅坐时重要的见。
维持警觉心,但同时要放松,事实上,要放松到连放松的念头都不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