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北方的高温天气似乎来得有点早、有点久。截至16日,华北中南部、黄淮及陕西中南部、新疆北部和东部等地出现4至8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西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达40至42℃。
此次北方强劲高温是如何形成的?对农业生产影响有多大?各地如何抗旱保夏播?我们采访了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对大家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此次持续性的北方高温天气,是由哪些气象因素导致的?
本轮高温天气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日最高气温具有极端性。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本轮高温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近5年来全国历次高温天气过程第5强,影响京津冀鲁豫皖苏晋陕九省市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3.8亿人,其中单站最高气温出现在河南温县(6月13日,43.4℃)。
本次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大陆高压脊的发展所致,晴空辐射和下沉增温联手推动了高温天气发展。从气候角度来看,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过程形成的直接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温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的共同影响,在暖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同时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在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维持条件下,极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
北方这轮“滚滚热浪”是否预示今夏我国会出现极端高温?
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高温发生的气候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等地的夏季高温事件出现频率呈明显增加趋势。1981至1990年全国区域高温过程平均每年发生3.3次,2011至2020年增加至4.1次。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华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不过,预计今年出现类似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可能性小,该次事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异常天气事件。
2023年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这与今年的极端高温有关联吗?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表明,自2023年5月开始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持续至2024年4月,确定已于5月结束。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中等,为1950年以来历史第5强。
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对区域或全球气候异常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使得极端天气频次更大、强度更强、影响更广。
逐月Nino3.4指数和3个月滑动平均指数演变(单位:℃)注:海温指数的滑动平均值即是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温指数值的平均值。
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虽然厄尔尼诺事件已经结束,但其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据统计,通常厄尔尼诺形成的次年,极端天气将会出现得更频繁。与2023年相比,2024年可能更热,极端天气出现次数或更多。2024年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面临较高的洪涝风险,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更易发生阶段性高温干旱事件。
正值三夏大忙时节、北方的持续高温是否会对粮食生产和供应造成影响?
目前华北中部、西北地区的冬小麦处于成熟收获期,华北南部、黄淮等地夏玉米、夏大豆陆续处于播种阶段(冬小麦收获完成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春播作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
当前,北方冬麦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利于小麦灌浆乳熟和成熟小麦机收晾晒;华北南部和黄淮大部气温偏高,土壤墒情持续偏差,对夏玉米、夏大豆播种和出苗不利。
气象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高温干旱利于蝗虫、蚜虫等喜旱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对病原体和害虫的抵抗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测,未来几天华北、黄淮高温天气持续,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2℃。高温将加快土壤失墒,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东部、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和南部、安徽北部等地玉米、大豆播种进度以及出苗生长遭受高温干旱灾害的风险较高,易导致缺苗断垄。
为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气象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
针对此次高温过程,中国气象局于6月9日19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四级应急响应。11日,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农业高温干旱风险预警。
国家气象中心开展递进式服务,于6月6日提前预报华北、黄淮等地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截至15日,已连续9天发布高温预警;加强国省联动,联合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台开展天气会商,发布全国农业气象周报等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影响分析及应对建议。
各地气象部门加强针对性服务,精细化服务产品同步跟进——河南省气象局组织开展大田调查和干土层观测,基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和多源遥感资料动态监测小麦成熟进度和土壤墒情变化情况,制作发布小麦适宜收获期和秋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产品,同时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准备,针对机收需求制作发布分区域、分时段的机收天气预报产品;在安徽、江苏等地,气象部门每天滚动监测土壤墒情,预报预测农业气象干旱发展趋势;在山东,省气候中心加强干旱监测影响评估,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会商。
作者: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记者崔国辉
审核: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