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自然可以衍生到我们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再怎么心灵手巧的砖匠工人,如果没有泥沙,没有一砖一瓦,没有钢筋混凝土,也很难盖起来一座房子的。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足够的泥沙砂石才促成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盖房子离不开沙子。但是就有人发现,我国常年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沙子用于基建,所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外国进口呢?
要想理解我国为何舍近求远,首先我们得清楚盖房子用的都是什么沙子,如果简单的认为沙漠里的沙子可以用来盖房子,那“荒漠化”的问题岂不是早就有了对策?所以显然沙漠里的沙子不是建筑领域用的沙子,那“建筑用沙”到底是什么呢?
“建筑用沙”不只是简单的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所需要用到的沙子,它是加工后的砂石,包括砂浆、混凝土和其他建筑材料等,一般建筑师们统称为“建筑用砂”。
所以沙子只是砂石原料的其中之一,大部分工业用砂都是加工后的沙子,当然沙子也不仅仅只有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个用途。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对建筑用砂的要求也不一样,建筑用砂其实也细分很多种。
我们进口最多的建筑用砂是“鲜红砂”,它的外号又叫做山地黄沙,是一种细颗粒的建筑用砂。这种黄沙的颗粒形状均匀、细度适中,非常适合用于制作高强度的砂浆和混凝土,所以经常被用于修建高层建筑、桥梁和高速公路等工程。
不管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最常用的还是河沙,其颗粒形状均匀,可以用于制作常规砂浆和混凝土,由于河沙资源丰富,可以基本满足大部分建筑工程的需求,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中。
全球有七成的地方都被海洋所占据,所以“海沙”也是建筑用砂的大头,但是海砂的颗粒形状和河沙不同,并且通常富含盐分和杂质,不适合直接用于建筑。海沙一般需要经过清洗和处理,去除盐分和杂质后才能用于建筑材料的制备。
当然,一味地依靠从大自然索取天然沙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建筑领域早早掀起了“人工制砂”之风。人工制砂是指通过人为加工和改造的方法制备的建筑用砂,人工砂品质和稳定性都较好,在某些特殊的工程要求下,可以替代天然砂。
了解了建筑领域常用的沙子后,我们发现提到了河沙和海沙,但是没有提到沙漠里的沙子,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河沙和海沙经过某些提炼等加工程序后,还是可以使用的,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加工后,也无法直接用于基建的。
建筑用砂通常使用颗粒均匀、细颗粒含量适中、直径在一毫米以上的沙子,但西北沙漠的沙子颗粒形状不规则,常年风化侵蚀,不易用于制作优质的砂浆或混凝土。
除此之外,沙漠里面的沙子含有较多的杂质,高含量的杂质的沙子如果被制作成砂浆,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建筑材料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所以沙漠里的沙子不适合作为建筑用砂原料来使用。
沙漠是一个生态圈,如果大规模开采西北沙漠的沙子,可能会对沙漠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对植被、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而损害生态平衡。
所以尽管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无垠,拥有丰富的沙漠沙子资源,但是沙漠中的沙子并不适合作为建筑用砂,需要从国外进口沙子。
西北大片沙漠中的沙子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合建筑用砂,那河沙呢?河沙作为河流冲刷沉积下来的沙粒,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并且基建领域的河沙需求量庞大,那为什么我国不开采国内大江大河里的河沙用于基建呢?
其实我国曾经是开采过的,但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而过度开采河沙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如果再继续毫无节制的开采下去,那中国的大江大河环境将一塌糊涂,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
大江大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开采河沙可能还会带来一系列水土流失、河道生态破坏等生态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物种灭绝,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为了维护水资源和生态健康,我国严格控制了河沙开采。
而且富含河沙的大江大河周边的农田,通常是肥沃的农耕地,开采河沙会导致这些农田的河流水遭受改变,土壤质量下降,并且一些大江大河周边是自然保护区,开采河沙可能会侵蚀这些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破坏珍稀植物和动物栖息地。
尽管国内河沙资源丰富,但是过度开采我国国内大江大河的河沙资源弊大于利,并且这些河沙的使用和利用也有限制,所以我国也积极引进进口砂石,希望从国外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
从国内外砂石市场的情况来看,国内砂石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够平衡,而国外的建筑用砂价格相对较低,所以这也是我国选择引进砂石的一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