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徜徉京郊大地,来一场与乡野的亲密接触:约三五好友,或徒步山涧看冰瀑,或驻足长城脚下望星空,在喧嚣的都市生活里“偷得浮生半日闲”;携一家老小,或栖身于原味民宿煮梨炒栗,或沉浸于手作工坊勾画脸谱,在宁静的村落里“坐看青竹变琼枝”……
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到乡村度假、旅居甚至融入乡村生活,北京市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过程中,不断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不仅日益丰富着城市消费者的体验,还持续释放着强大的乡村振兴动能,描绘出一幅“京华乡韵”的生动画卷,走上了一条“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起落:“农家院”的前世今生
冬日里,长城脚下的延庆区石峡村是火热的,而这份火热却是石头带来的。
众多游客在古关隘、古长城、石头房子、石头墙拍照打卡,跟着“长城文化深度体验官”了解长城文化,沿着平整的石片路走进村居民宿、手作工坊,体验“老北京”的捏面人、做糖画……就连一餐饭里,石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石烹宴是石峡村的特色餐饮,延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贺氏酱猪脸”、原汁原味的古法豆腐、农家养殖的柴鸡蛋都在滚烫的鹅卵石上找到了“舞台”,嗞嗞声中,香气氤氲,直抵游客们内心最深处的美丽乡愁。
石峡村现在确实做到了“把石头当饭吃”。延庆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俊飞介绍,2022年全村32家民宿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休闲农业收入达到780余万元,人均消费较2019年增长了44%。但早些年游客来到石峡村,就只能爬爬长城、吃顿农家饭,没得玩,没得住,更没可带回城的东西。
从一家一户的“农家院”升级为集吃、住、玩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这是北京休闲农业不断进阶的缩影。
三面环山的北京,自然资源丰富;作为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这里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里也拥有巨大的市场。尽管北京的第一产业占比只有0.3%,但成色足,尤其是对休闲农业而言,条件得天独厚,起步早、走在前。
北京农学院休闲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江晶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昌平十三陵果园拓展观光采摘以及大兴西瓜节等一系列农事节庆活动的举办,以采摘、垂钓、农家乐为代表的观光农业勃兴,成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种农业”之一,“休闲农业1.0”模式开启。
进入21世纪,伴随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也进入加速发展期。以延庆区柳沟村“火盆锅豆腐宴”为代表的民俗旅游村涌现,以蓝调庄园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园区风生水起,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步入“2.0时代”。休闲农业规模较大、主题突出、形式多元,“农家院”逐步提升为民俗户、民俗村,丰富了北京市民的休闲生活,也成为京郊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潮起潮落之下,北京休闲农业也逐渐暴露出低质化、同质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2018年,一份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农业园区数量从2016年1300多个降至700多个,休闲农业存在“三低”:大众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认知比例低,休闲农业、民俗民宿对农民增收拉动贡献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均消费停滞,产业低效低质。
彼时,石峡村的休闲农业也苦于这“三低”。据石峡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回忆,村里当时仅有住宿和餐饮两个经营项目,游客接待多集中于村内企业,除了少量的用工需求,村民很难获得更多收益。
“休闲农业2.0”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破局:“十百千万”畅游行动
十年低位徘徊不前,再度进阶必须有所作为。
北京市决心拿出实招推动休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破局思路是以“三低”为切入口,顺应消费市场变化,在原有基础上提档升级,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扶持打造一批精品,以强带弱,示范引导。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强晓燕介绍,2020年,北京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共同发布《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实施意见》,紧扣首都功能定位、聚焦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示范户;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北京市促进“乡村民宿+”产业提升的若干措施》,从乡村资源规范、原味特色挖掘、多领域融合、经营者素质等方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从2021年起,北京市已连续3年划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政策的指向很明确:重点提升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接待示范户、乡村民宿。
为了取得实效,北京市将发展休闲农业列入涉农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项目库,实现对各区相关项目的规范化、精细化、闭环式管理。
在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同时,北京市还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来引领休闲农业升级。在2021年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京华乡韵”市级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北京市各区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培育出朝阳区“京制暖阳”、丰台区“丰花晓月”、平谷区“桃醉平谷”等区级休闲农业品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两年来,“京华乡韵”休闲农业以季节为主题每年举办4场宣传推介活动,京彩线路、京韵乡村、精致园区、京味民宿吸引着众多城里人逛京郊、品京品、享京韵;“十大女庄主”“十大直播带货达人”等活动将一批批优秀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推向台前,成为北京休闲农业的“代言人”;文化传承、亲子研学、生态体验等新业态,乡村综合体、“乡村民宿+”产业等新模式日益丰富着“京华乡韵”的内涵。
创新:“链接”政策与经营主体
出政策谋篇布局,拿真金白银支持,政策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休闲农业值得干,而且要干得更好!
然而,休闲农业向“3.0”版本迭代升级,仅有政策和资金支持远远不够。强晓燕坦言:“我们发现很多农户、经营主体不知道如何挖掘乡村资源、提升品质,如果只是按照老路子给墙上贴贴瓷砖,那就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然而,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大多数是村民,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年龄普遍偏大,掌握新理念、新技术能力较差,加上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对休闲农业的整体思考和实操能力。
既然缺专业人才,那就借助“外脑”,发挥北京市人才集聚的优势,推动专业人才进村入户、对接指导。
2021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面向全社会招募专家,建立休闲农业专家辅导团和景观休闲农业创新团队。通过“一对一”指导、举办培训班、提供咨询服务等,82名专家和6个专家团队从产业方向、市场趋势、景观规划、科学种植、推广营销、直播销售等方面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把脉支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黄杰、北京蓝海易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振环是专家辅导团成员,他们定期对密云区金叵罗村“飞鸟与鸣虫”农场进行指导。黄杰的研究方向是休闲农业、农业多功能开发,荣振环则是品牌战略、营销策略方面的高手。按照项目的提升思路,他们帮助农场主李一方确定了消费场景打造、营销宣传和伴手礼包装的主攻方向。
李一方告诉记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到市场发展前景、新的消费趋势,小到景观设计、包装设计、种植技术等,她不断向专家请教,专家给出了很多非常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休闲农业专家辅导团和景观休闲农业创新团队的建立,不仅为休闲农业发展引入了智力支持,而且真正将政策与经营主体“链接”起来,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
李一方说,休闲农业项目对农场给予的资金支持和专家辅导,撬动了农场的大发展,2022年农场总营业额同比增长1.8倍。
像“飞鸟与鸣虫”农场这样,享受到休闲农业“好政策+专业辅导”支持的不在少数。4年来,北京市支持提升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0条、美丽休闲乡村210个、休闲农业园区279个、民俗接待示范户463户,延庆、怀柔、密云、门头沟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政策效应正在显现。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休闲农业园数量从2021年开始止跌回升,现已回升至1033个;乡村旅游实际经营接待户和单位增加到7404个。
跨界:彰显乡村之美
北京休闲农业迈入“3.0时代”,不仅表现为休闲农业园以及经营主体的数量更加亮眼,而且彰显着吸引农创客创业创新的强大动力。
金叵罗村“老友季”民宿创办人梁晴是村里最早的一批农创客。曾在外企工作的她2017年回到密云,选中了一处百年老宅,打造成了花园主题民宿。如今,传统建筑和自然花草之美相得益彰的“老友季”已经成为一张名片。
发现乡村的美、挖掘乡村的价值,并通过主题民宿的方式呈现,梁晴点亮了一盏金叵罗村休闲农业发展的灯。更多农创客来到金叵罗村,村委会把他们列为“11队”(村里原有10个生产队),现有成员49位,大家不定期聚在一起商讨创业新点子,村里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北京各郊区在拥有绝佳生态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限制,在此情形下,如何创出新意?
延庆区四海镇黑汉岭村的“小溪嘟嘟·小学校”民宿负责人王晓丽是一名生态学博士。在自然山水的吸引和政策支持下,她创办了亲子民宿,把合乎自然生态、乡村生活的活动融入其中,比如上山采蘑菇,让城里来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探寻乡村生活的乐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凝结着农创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传递着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理解。
如果说“休闲农业2.0”是“大而全”,那么“小而精”则是“休闲农业3.0”的一个亮点。农创客们深谙此道,在跨界融合上花了不少心思。
在“飞鸟与鸣虫”农场,瓜果蔬菜变风景,烤窑面包做产品,4位农创客把农事活动打造成游玩项目,把特色面包做成伴手礼,再通过网络品牌营销把乡村面包卖到城市。在一个占地50来亩的小农场之中,一二三产实现了有机融合。
江晶认为,随着消费回归理性,消费者更注重对品质、内涵、原生态的追求。而北京的政策支持、市场优势、文化氛围、生态资源等都对农创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创意都能在休闲农业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越来越多的农创客投身北京休闲农业,依托多领域的知识背景和资源,不断注入新理念、新模式,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个性化的体验,从供给端丰富着产业和业态。在“新生代”示范引领下,“老一辈”的经营主体也在加速转型,学习新模式、挖掘新内涵、尝试新创意、适应新市场。
共享:激发乡村活力
发展休闲农业,村庄绝不仅仅是承接地,农民也绝不是旁观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更加多元的利益分享机制,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框架里,原味民宿就是一种探索。根据相关项目设计,农民可以拿出闲置房屋、挖掘自身特点来做民宿,即原住民在原住地展示原生态文化,既不影响正常的生活,还能发挥特长经营民宿。
在北京年轻人的“撸猫圈”里,平谷区太后村一家以猫为主题的原味民宿——“太后的猫”有不少粉丝。民宿主人燕秀华说,3年前,回村开了一家民宿,在专业公司的打造下,院内的几只流浪猫成为主题。依托休闲农业专项资金支持,民宿品质得到整体改观。“现在的人气和收入可比以前强多了!”
擅长做馍花的民宿主人带游客做馍花,有木匠手艺的教游客做木工……城市消费者在满足了吃、住、游之余,增强了体验感,农民也在传承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收获了价值感。
串珠成线,连线成片,以村为单位、吃住玩购各种业态集聚的乡村综合体正在京郊兴起,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引擎。
延庆区黑汉岭村仅用两年就成为全镇集体经济最强村,转动这个“命运齿轮”的正是休闲农业项目。四海镇利用这笔资金,支持黑汉岭村将原本闲置多年的小学改造成集住宿、餐饮、游玩于一体的综合体——“小溪嘟嘟·小学校民宿”。
四海镇副镇长王静介绍,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辐射带动各村共同发展,镇级层面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采取“镇股份经济联合社+企业+18个村”模式,休闲农业项目支持资金通过镇股份经济联合社入股、集体经济薄弱村郭家湾村利用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社会投资资金也实现了按比例入股。通过项目运营,镇级股份经济联合社每年获得收益32万元,向全镇18个村集体进行分红。此外,黑汉岭村每年还能获得固定分红10万元,集体经济薄弱村郭家湾村每年可按股份获得15万元分红。如此一来,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带动全镇村集体增收。
2023年8月,“小溪嘟嘟·小学校民宿”开始营业,截至2023年10月底,营业额达61万元。村里还利用集装箱,统一设计、改造,办起了花海夜市。夜市运营55天,就给村集体带来收入30.61万元。
“以前没有消费场景,年轻人不愿意回来,现在村里热闹了,很多人带孩子回来,甚至介绍朋友过来。”黑汉岭村第一书记徐雪林说,在民宿和夜市两大项目带动下,村民获得了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有的直接在民宿或夜市就业,有的养蜜蜂为亲子活动提供场景、顺带卖蜂蜜产品,还有的村民牵出自家的马匹,开发骑马观光活动等。
近年来,北京休闲农业“三低”的局面正在持续发生改变。据统计,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均消费179.7元,同比增长39%,较2019年增长65.3%;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8.8亿元,促进10.09万农户增收。
红叶落尽、白雪飘飞的时节里,京郊休闲农业又开启了新一季的精彩。2023年夏季遭遇特大暴雨灾害的门头沟区和房山区,部分受损严重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宿已经陆续开门迎客。
春天就在路上!
2023年10月,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百千工程”,将以首善标准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振兴”,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增光添彩。
来源:农民日报
流程编辑: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