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是国际传播中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德语媒体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德语媒体对中国制造的新兴领域,如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中国制造正在从低端向高端转型,成为全球竞争的有力竞争者。
例如,2021年1月,《明镜周刊》就赞扬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品牌,如吉利、上汽、比亚迪和蔚来,称他们已经从过去的失败者变成了今天的模范生。2022年,各报刊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更加赞赏,不仅对其硬件和软件的品质有所认可,还对其设计和配置有所欣赏。《德国编辑部网络》甚至以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大众的电动汽车,说它像公共汽车,而且花了五年才量产,与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相比,显得落后了。
值得注意的是,德语媒体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也有一些怀疑和警惕。2022年11月,德国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报道了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0%的德国人愿意买“中国制造”的汽车,而且大多是年轻人。同时,中国制造的汽车也被批评与德系汽车太像,缺乏创意。在这些报道中,“中国制造”的汽车被描绘成低质、山寨的符号。总的来说,德语媒体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持有一种既赞赏又警惕的态度,既赞赏其发展速度和技术优势,又警惕其质量问题和市场威胁。
到了2023年,德语媒体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评价更加正面。
2023年7月,《慕尼黑信使报》称赞中国在汽车领域已经从问题生变成了模范生,中国正在成为汽车超级大国。多篇报道都强调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成本、原材料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尤其是锂离子电池技术。
此外,德语媒体对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品牌也比较客观,既夸奖其高品质和时尚的设计,也指出其价格偏高和充电耗时等问题。
“德国之声”报道称,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给德国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汽车品牌以绝对的竞争力参与着国际竞争。
在对“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进行比较时,德语媒体既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压力,也看到了中国制造的优势,并呼吁德国企业和政界人士学习中国制造的“中国速度”和“灵活执行力”。
例如,2021年9月,《德国经济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挑战”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德国制造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制造业有着成本、规模和政策方面的优势,而德国制造业则面临着成本上升、创新不足等问题。文章建议德国企业和政界人士应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学习中国制造的“中国速度”和“灵活执行力”,以应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2022年11月,《德国之声》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德国企业的机会和挑战”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消费潜力巨大,而中国制造业也需要德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文章建议德国企业应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德语媒体在对“中国制造”进行报道时,也存在着污名化的倾向,将“中国制造”与“劣质”、“抄袭”、“泛滥”等负面词语挂钩,对中国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例如,2021年11月,《明镜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劣质问题”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制造的产品存在着质量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声誉。文章呼吁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质量监管,提高产品质量。2022年7月,《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抄袭风潮”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这不仅侵犯了知识产权,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文章呼吁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遏制抄袭风潮。
综上所述,德语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媒介再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德语媒体对中国制造在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给予了肯定,另一方面,德语媒体也对“中国制造”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抄袭现象表示担忧。
这让我们认为:
事实上,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品牌内核的塑造、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中国品牌有望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