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匈帝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国之一。彼时的奥匈帝国,机械产量居于世界第四位,可以生产出各种精密仪器。同时,奥匈帝国的军工产业十分发达,其境内拥有斯柯达兵工厂等著名厂商,制造的武器装备也颇具名气。凭借发达的军工体系,奥匈帝国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据资料统计,在1912年,奥匈帝国的部队只有20万左右,但是到了1914年一战爆发时,奥匈帝国已经拥有了200~300万兵力。
从内部角度看,奥匈帝国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人们的印象中,奥匈帝国工业发达、文艺进步,是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国家。然而,奥匈帝国的“发达”,其实是建立在不平衡、不平等的基础之上。我们翻开地区就会发现,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西部地区的水平明显要高于东部地区。进一步而言,在帝国内部,奥地利、波希米亚(捷克)、西里西亚等少数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先进,首都维也纳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斯洛伐克、鲁塞尼亚、加里西亚(西乌克兰)、特兰西瓦尼亚、布科维纳、波黑等广大东部、南部地区则贫穷落后,其中波黑还是当时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奥匈帝国本就是多民族国家,日耳曼人的比例还不到30%,在贫富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从外部角度看,奥匈帝国过于依赖德国,外贸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奥匈帝国的统治者是说德语的日耳曼人,与德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奥匈帝国自1879年和德国结盟后,便一直在向德国靠拢,试图追随新兴的德国,结成德奥同盟,以对抗英法俄等老牌列强。自德奥联盟之后,德国资本便不断渗入奥匈帝国,垄断了奥匈帝国的许多经济部门,例如化工行业与电气行业。另一方面,德国又是奥匈帝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1910年,对德贸易占奥匈总出口的48%、总进口的39%,密切程度可见一斑。简而言之,奥匈帝国逐渐对德国形成了依赖,德国兴,则奥匈帝国兴;德国衰,则奥匈帝国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