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77回,写关羽兵败殉难之后,心有不甘,魂魄到玉泉山,向老僧喊冤,经老僧点化,稽首皈依。
这一段原文这么写:
却说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静),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三更以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
普静仰面谛观,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
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
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
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
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一直很喜欢这段情节,那一声“还我头来!”震撼十足,很有戏剧效果。(想象拍成电影,立体声音响特效回荡的临场震撼。)对沙场武将而言,生死置之度外,生生死死见多了,对每一个生灵的性命,便不那么看重。然而轮到自己被杀,那股怨气,那份不平,想起来便死不瞑目。
普净开示,振聋发聩,他要关羽将心比心,将身比命,怎么可以说“自己的性命是镶金又包银,别人的性命不值钱”?
起先不明白典出何处,但一定有所出处。《三国演义》许多情节,即使正史、补注皆无,大都非凭空想象而来,只是出处自己不知道而已。近日读《从关羽到关帝》找到资料,才了解怎么回事。
原来,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当阳县玉泉寺后面的关公庙重修完成,董挺奉命撰文勒碑。董挺在碑文中记载三则有关关羽的神话。其中和玉泉寺直接相关的就是关羽助建玉泉寺一事。
依董挺所言,南朝陈废帝光大年间,佛教天台宗智顗禅师来到当地,某日夜半,关羽出现在智顗禅师面前,表示愿意捐舍这块地盖僧寺,之后便运用神力,驱使鬼神帮忙兴建。一时风雷震动,劈山填谷,不数日,寺庙便完工了,此即当阳县玉泉寺。
智顗大师活动于南朝陈末和隋初,是天台宗和玉泉寺的创建者,在董挺碑文的神话里,玉泉寺名义上还是智顗大师所建,却是关羽作法施力,帮忙盖成。
到了南宋晚期,佛教引进关羽神话。南宋度宗威淳五年(1269年),天台宗僧人志盘撰《佛祖统纪》,重编玉泉寺建寺神话。依据志盘的说法,关羽壮志未酬殉难后,成为当阳县玉泉山的山神,某日听说智顗大师要到这里建立道场,关羽率领群妖威胁,智顗大师不为所动,关羽对于智顗,一方面景仰,一方面想互别苗头,展现自己的法力,于是以七天的时间,把山川化为平地,建造宏伟的佛教道场。智顗为他说法,授以五戒,关羽从此洗心易念,守护地方。
这一改,倒把关羽和佛教的搭配给合理化了。
平心而论,关羽出生入死于杀戮战场,杀伐之气,和佛教好生仁慈的教义颇不相类,而忠义精神,则较接近儒家。经过志盘翻写改作,关羽受智顗度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段和前引《三国演义》77回情节就很接近了。这样的安排,虽仍满纸荒唐,但合情入理多了,不失佛家精神,也为关羽后来成为“关帝菩萨”取得正当性。
佛家人士为了弘法,不惜打名人牌以招来人气,无可厚非,然而不管如何,关大将军变成关大菩萨,怎么看就是不对劲,幸好关帝够红,能够脱离佛道体系,自成一个宇宙,还佛教、也还关老爷本来面目。
(完)
相关阅读:
这个皇帝很有种:傀儡当不了,大不了一死,有什么好怕的?
岳飞顶多算爱国英雄,而不能算民族英雄?谈岳飞对中华的重要性
曹丕为何舍弃龙穴,埋骨荒山?他发诅咒的目的又是什么?
《三国演义》虽然诋毁曹操不遗余力,但就这一段,却让人敬佩曹操
将马超弄得家破人亡的女人——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