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疑难杂症
想挂知名医院的专家号
打开网上挂号系统却总是手慢一步
是手速不够快,还是另有玄机?
警惕!跟你抢号的可能是个软件↓↓
抢挂就诊号
犯罪分子网上定制“抢号软件”
日前,北京市检察院通报了一起利用定制版“抢号软件”,抢挂北京某知名医院就诊号的案例。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这起利用定制版“抢号软件”,抢挂、贩卖专家号的案件,主要被告人为敬某和张某某。敬某是一名号贩子,张某某在网上开了一家承接软件制作业务的店铺。2019年4月,敬某通过网络找到了张某某,提出想开发一款能抢挂北京知名医院就诊号的软件。
两人最初瞄准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挂号系统,由于张某某无法攻破该挂号系统的技术壁垒,他们又打起了另一家知名医院的主意。几次测试后,张某某最终开发出一款集抢号、退号、自动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App。
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 栗英会:它(抢号)是模拟人手高频点击,比如人手每秒可能点两下,这个抢号软件可能每秒能点几十次。
半年抢占188个就诊号
层层加价转给患者
靠着定制版抢号软件的加持,敬某在北京这家医院的抢号成功率超过了90%。这些就诊号经过层层加价,最终以数倍甚至十多倍的价格,高价转给了患者。
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 栗英会:一般的话(敬某)加价100元至300元,然后中间号贩子会根据号源种类的不同,比如普通号可能加200元至300元,专家号可能增加到300元至600元,特需号可能有一个更高的加价。相当于中间环节和上游层层加价,最后转卖给患者。
因为熟悉该医院知名专家坐诊规律,敬某有时候还会主动囤积一些稀缺号源,再高价转给急需的患者。
通过调取医院的挂号记录,以及敬某的支付记录,办案检察官认定,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间,敬某使用该软件抢号188个,按每个号源最低加价100元计算,敬某违法所得超过18000元。
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两被告被判刑
2021年10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以被告人敬某、张某某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分别判处两人有期徒刑两年、一年。
敬某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规定,即“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情形。
张某某明知敬某贩卖就诊号而为其制作具有破坏性的软件并帮助其进行维护改进,其行为系敬某实施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行为的帮助行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共犯。
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 栗英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情况,其中的一种情形是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敬某的行为已经达到了情节严重的入列标准,我们最后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其进行了起诉。
加强治理
遏制网络犯罪向民生等领域蔓延
北京市检察院发布的网络犯罪检察白皮书显示,2021年以来,北京检察机关办理网络犯罪案件共计8203件。这些案件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数字经济新业态伴生犯罪增长态势明显。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金融新兴模式的迅速发展,衍生出虚假投资理财App、虚假外汇交易平台、虚假期货投资平台等新型诈骗手段。披着“网络投资”的外衣行诈骗之实,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网络犯罪向民生领域侵蚀蔓延。包括利用定制版“抢号软件”抢挂知名医院就诊号,恶意抢占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在教育培训、资格考试等领域通过虚假宣传对特定需求人群实施“精准诈骗”。
黑灰产业链为网络犯罪“输血供粮”。网络犯罪的黑灰产业链形态复杂多元,上、中、下游链条盘根错节、快速迭代,助推网络犯罪手段多样化、引流精准化、行为隐蔽化。
匿名“洗钱”手段助推上游犯罪滋生。包括以为主播冲榜打赏为幌子,将打赏资金隐蔽回流至上游犯罪分子手中;利用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追溯难等特点,以虚拟币交易的方式“洗白”赃款。
互联网企业数据安全存在风险隐患。一方面,犯罪分子通过“撞库”、网络“爬虫”和“钓鱼”网站等方式非法获取企业存储数据;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通信公司等持有客户核心资源的单位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公司数据并出售。
转自:《朝闻天下》
来源: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