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支原体等更加活跃起来。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顾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申昆玲教授提醒,呼吸道病原都具有传染性,不同病原感染的人群聚集容易造成叠加感染,今冬呼吸道感染的一大特点是大量患者集中在医院,“非药物干预依然非常重要,应减少不必要的聚集,防范交叉感染。”
“免疫债”和“培训免疫”
今年,呼吸道疾病的病患突然多起来,“免疫债”一词被频繁提起。
申昆玲教授指出,“免疫债”一词已被国际公认,叫“immunity debt”。孩子出生后会接触到很多呼吸道病原,约80%的孩子只停留在上呼吸道感染,15%的孩子会蔓延到周边,出现喉炎、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5%的孩子则可能发生肺炎,极少部分的孩子会发展为重症,如重症肺炎、胸腔积液、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
“在接触病原后,机体会产生一些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以后再次接触同类病原,机体就有了抵抗力,呼吸道感染将明显减少,这就是免疫。”申昆玲教授表示,新冠疫情期间,彼此之间的接触减少,学校经常停课,大家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戴口罩、勤洗手、消毒等,使孩子没有接触到病原,机体没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就形成“免疫债”。疫情管控放开后,所有国家都面临“免疫债”的问题,面对各种呼吸道病原,开始出现大量的感染。
历经新冠肺炎疫情后,又出现另一个词——“培训免疫”。申昆玲教授介绍,机体有两大免疫特点: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管感染何种病毒,固有免疫第一反应就是产生干扰素。研究发现,很多特异性免疫刺激,可以增强固有免疫。比如服用8种呼吸道常见细菌混合的细菌溶解产物,可以刺激机体的固有免疫,使它对后来的呼吸道感染起到明显有效的保护作用,减少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次数。
如何防范病毒交叉感染?
“今冬呼吸道感染的一大特点是大量患者集中在医院,后期造成一些交叉感染问题。”申昆玲教授指出,应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三个方面进行防范,传染源,也就是病人;传播途径方面,所有呼吸道病毒都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传播,咳嗽、打喷嚏甚至正常呼吸都可以传播;易感者则是有气道过敏、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孩子。此外,非药物干预也不可少,包括勤洗手、公共场所戴口罩等。
一些家长害怕耽误孩子学习,就让孩子带病上学,“这种做法不可取,尤其是发烧时不应该上学,因为这表明感染根本没有控制住。”申昆玲教授强调。
“儿童呼吸道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如呼吸道的上皮细胞需要生长,一般需要至少两周到一个月才能逐渐恢复好,有基础过敏、哮喘的孩子,恢复期更长,原有疾病使用的药物时间需要延长,而且要规范使用。”申昆玲教授说道。
在居家护理的过程中,对于重症支原体肺炎康复患儿,申昆玲教授建议恢复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雾化治疗两周到四周,逐渐根据患儿恢复情况,看是否还有呼吸道症状、肺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其他基础过敏和哮喘问题等,再决定吸入治疗时间。国际公认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减少黏膜炎症,促进黏膜屏障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哮喘的患儿,急性发作时,雾化治疗是首选。
儿童退热药应怎样使用?
在治疗上,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没有特效药,支原体和流感有针对性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药物跟成人有很多不同,必须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规范用药。
“家中应准备OTC类解热镇痛儿童用药,一旦孩子发烧,自身舒适度下降,可以根据体重和病情给药,使体温降至正常或可以接受的范围,然后再观察生命体征和循环体征。若出现喘气特别快,脸色、唇色不好等,需及时去医院就诊。”申昆玲教授建议。
“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证据显示,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而不是仅关注体温是否降至正常。”申昆玲教授强调,多个关于儿童发热诊治的指南均强调使用退热药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的重要性,应该依据发热是否造成患儿不适,而不是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
要提高免疫,呼吸道上皮细胞一定要强壮,因为病毒是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繁殖,如果细胞黏膜屏障不完整,就容易被感染。为此,申昆玲教授建议,全面的营养、足够的水分和维生素摄入、充足的睡眠都需要保证。户外活动也非常重要,要接触阳光的照射。同时,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还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来增强免疫力。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