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在2025年第三季度经济核算初步统计结果报告中揭晓那“仅0.6%的微弱增长”时,许多曾惊叹于俄罗斯"越打越富"神话的观察者们不禁愕然,然后就是嘲讽。
第三季度同比0.6%这一数字与上年同期的3.3%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不用说2025年前三季度的整体表现——同比增长率初步核算仅为1%,远低于上年同期4.3%的亮眼成绩。
这一剧烈反差自然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不少网友直言:那些曾经感叹俄罗斯经济越打越富的人,现在不该感到害臊吗?脸不红吗?
然而,南生认为:这样的质疑或许过于简单化了
俄罗斯经济在2023年上涨4.1%,2024年增长4.3%,这两个年份的表现确实远超同期美欧各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如何理解这种经济增长的特殊性及其可持续性。
事实上,正如南生在一年多前那篇名为《居然越打越“富”!前三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4%》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这种不大面积波及本土的可控性战争,从来都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方式,但这种刺激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和明显的局限性。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妨从支出法GDP的构成入手。任何一个经济体的产出都由"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部分组成——支出法GDP。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购买猪肉、牛肉、大米、衣服、鞋子、沙发、手机、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汽车等商品都属于消费范畴,这些行为无疑能够刺激经济发展。
即便这些消费带着某种非理性色彩,假设:有个富翁,天天买手机、天天买彩电,自己根本不用,就是放在抽屉里面睡觉,甚至直接扔进大海,仅仅图个快乐——这同样构成消费行为,依然能给生产企业带来大量订单,推高企业利润,最终拉动经济增长。
类似的逻辑在军事领域同样适用,设想某个国家财力雄厚,每月都组织数十万人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必然会快速拉高国防支出,进而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服装、人工智能、能源等多个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订单拿到手软,这无疑也是在刺激经济。
2023年、2024年的俄罗斯正是如此,在俄乌战争的持续刺激下,国防产业支出一度超过联邦预算的40%——这完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或者说就像是国家出钱购买大量物资,然后倒进大海……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消费水平被显著推高——主要是联邦国防支出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为了争取订单、完成订单,不得不扩大投资规模,更新生产设备,招聘更多工人……
此外,俄罗斯推行的"贸易向东看"战略也在短时间内强化了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港口、仓库等,这同样构成了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高前两年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本身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这类投资往往能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例如建设水电站,在工程完工之前的投资阶段可能难以看到直接回报。
但一旦这个水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就能够"不停地发电",持续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的能源需求,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另一种投资,特别是国防领域的投资,则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
相当一部分可能在很多年内都看不到实质性回报——企业生产的大量子弹、炮弹、导弹、无人机、坦克都在战争中消耗殆尽。这就好比是在建设规模无比庞大的水电站,在建成之前我们只看到持续不断的投入,却看不到能够增值的产出。
这就是所谓的"战争红利"现象的本质:是有前提条件的
正如一年多前南生那篇文章中所明确指出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能够带来经济新增长点,而战争却往往只有投入,难以带来额外的回报——除非获得最终胜利,由战败国的赔款来弥补"这些没有带来额外回报的投资与消费支出"。
否则,战争经济在大量资源投入、不断地大规模投入,而始终看不到有效回报的背景下,红利就会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率就会放缓。
战争红利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保持可控性,而且持续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待与国防相关的产业"因战争红利而短时间达到顶峰后,就会失去继续增长的潜能"。
与此同时,其他经济部门又因资源过度聚焦于国防领域,不得不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当与国防相关的产业发展无法抵消"其他部门的急速萎靡"时,整体经济的增长率必然会快速放缓——这正是俄罗斯经济在经历了2023年、2024年的高速增长后,在2025年出现快速萎靡的背后逻辑。
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战争红利现象是否存在——它确实在特定时期内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增长,而在于我们必须认识到"越打越富"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的。
这些条件包括战争的规模必须可控、持续时间不能过长、资源分配需要保持一定平衡等等。当这些条件逐渐消失时,经济增长的放缓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2023至2025年的俄罗斯经济发展轨迹恰恰印证了这一经济规律:特殊的战争可以在短期内创造经济增长奇迹,但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建立在更加坚实和多元的经济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