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主机厂都有无人物流车的计划,今年开始头部的轻型商用车主机厂都有2026年量产无人物流车的计划。”11月21日,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2025)”上,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瀚基发表主题演讲,系统回顾了无人物流车行业从萌芽到崛起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无人物流车正从“试验产品”向“标准化车辆”快速演进,2024年已成为行业规模化应用的元年,而产业链协同、法规突破与AI技术迭代将是实现全面商用的关键。
01 从“低速无人车”到“全规级物流车辆”
据介绍,无人物流车依托大的物流行业背景,主要运营在城配物流的场景中,比如同城货运、即时配送和快递行业。
“以快递行业为例,在末端人员的成本占比非常大,过去十几年,快递单量有十几倍的增量,但是快递的末端从业人员仅仅增加不到五倍,2024年还有大的回落。面临同城物流行业订单包裹量快速增加,从业人员有很大的缺口。”王瀚基表示,在此背景之下,大家都寄希望于自动驾驶希望其在商用车领域起到作用,发挥降本增效作用以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
据透露,无人物流车在全球范围内始于2016年美国Nuro的探索,中国则在2018–2019年间涌现出第一批创业企业,白犀牛正是其中之一。然而,行业在2023年之前始终处于“低谷期”。
“那时大家称之为‘低速无人配送车’,装载空间仅1立方米,时速低于25公里,只能行驶在非机动车道,更多被视作‘装备’而非‘车’。”王瀚基表示,受限于当时不成熟的AI与智驾技术、高昂的硬件成本(如激光雷达单价达十万元),以及尚未开放的路权政策,早期产品难以真正融入物流主场景。
面对困境,白犀牛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自2019年成立起即坚定布局“公开道路物流”,与永辉、盒马、大润发等商超合作,探索真实城配场景。正是这一战略坚持,使其在2023年后行业复苏时抢得先机。
02 技术、车辆、法规与商业共同演进
目前来看,虽然整个行业起了很大的量,但整个行业还是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是技术层面。AI技术直接关系到运行安全、运营效率以及泛场景适应能力,必须持续迭代升级。
二是车辆本身。白犀牛始终坚持一个核心观点:无人物流车本质上仍是一款车。当前的发展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无人物流车正变得更大、更快,越来越接近传统汽车的产品形态和工程标准。
三是法规层面。法规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尽管过去几年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逐步开放路权,据公开数据显示,已有约1900个县区开展无人车试点运行,但各地法规标准不统一、政策时有收紧等问题依然突出。
四是商业层面。自2024年起,随着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无人车在快递末端率先实现商业模式跑通并快速起量。例如,近期中国邮政启动7000台无人车招标,成为行业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采购。值得注意的是,快递仅是同城物流中的一个细分场景,更多应用场景正在被挖掘——货拉拉、滴滴等平台已开始与多家无人车企业合作试运行。
据王瀚基介绍,目前无人车的应用已拓展至九大集中场景,包括商超配送、生鲜冷链、安防巡逻、工业物流、即时配送、园区运输、校园外卖,以及酒店、医疗领域的消毒物资运输等。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2024年快递领域的无人车商业模式已成功验证并加速落地。无论是顺丰、京东等直营客户,还是“三通一达”等分销体系,均已开启大规模采购。降本效果显著:传统模式下,快件送至驿站后还需二次分拣,每票额外产生约0.1元成本;而采用无人车直送后,省去驿站取件环节,网点每票可节省0.1元。在快递行业“以分为单位”精打细算的成本结构中,这一节省意义重大。
03 仍需突破三大关键问题
尽管行业已步入快车道,但要实现无人车的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三大关键问题:
第一,AI技术必须持续进化。行业正从基于规则的算法向端到端模型演进,并进一步探索“世界模型”路径。AI不仅要保障安全,更要提升部署效率——在无人物流领域,这不仅关乎用户体验,更是决定成本效益的核心因素,将显著降低部署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第二,车辆开发需坚持车规标准。王瀚基强调,白犀牛始终不亲自造车,而是与优秀整车企业深度合作。车辆开发严格遵循汽车行业的微型开发流程,并融合软件敏捷开发理念,构建专属于无人车的开发体系。今年底,公司将正式量产首款与主机厂联合打造的全车规级无人车——从供应链选型、生产工艺到下线检测,均全面符合车规级要求,预计本月实现量产启动。
第三,生态协同至关重要。王瀚基指出,即便软件、AI与硬件都达到高水平,若缺乏完善的运营生态,仍难以真正落地。无人车虽取代了司机,但用户对其仍有“类司机”的服务期待,因此必须强化运营属性。为此,白犀牛已携手一批传统商用车运营商及新兴运营伙伴,共同探索无人车在事故处理、故障拖运、维修调度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力求在无人干预前提下实现高效、低成本的闭环运营。
“唯有自动驾驶公司、整车企业与运营生态三方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为行业创造可持续价值。”王瀚基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