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杨芮雯 摄影报道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当前,旅游正以何种方式“出圈”?
从“特种兵式旅游”的极限奔波,到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的烟火气狂欢,再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能让自己“放空”的目的地。这种转变,似乎宣告着中国旅游正在穿越网红周期的迷雾,回归一种更为理性的常态。
而在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中,一个意想不到的要素愈发清晰——生物多样性。它不再是环保报告里的专业术语,而是城市争夺游客的最新“筹码”。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
“十年前我们很难把生物多样性和城市品牌联系在一起,如今这却是个重要话题。”11月21日下午,在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分论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品牌交流大会上,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分享了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构建城市品牌。
从“卷景区”到“卷城市”
生物多样性“软指标”强势崛起
从之前关联不大的两个元素,到成为双向奔赴的“黄金搭档”,“生物多样性”和“城市品牌”关系越来越近。
在张辉看来,这一变化的底层逻辑,是旅游模式从“点线”到“板块”的深刻演变。过去,城市靠几个知名景区就能撑起“门面”,通过旅游线路把各个景点用线路串联起来。如今,游客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据点,进行深度体验。这意味着,城市本身,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有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当竞争升级为目的地之间的整体较量,城市品牌需要注入新的内涵。
张辉表示,城市品牌的构建正从三个维度展开: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与文化多元性、城市生活与生活原生性。其中,生物多样性这个曾经的“软指标”正强势崛起。
“环境问题凸显,在整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怎样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全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不仅如此,游客的需求正发生变化。“近年来最火的地方大多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非常好的地方。”张辉以新疆举例,体验式旅游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可持续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游客不再满足于在标志物前拍照打卡,他们渴望走进自然,在体验中完成与土地的深度连接。
“从国家到地方,鼓励绿色旅游发展的政策导向日益明确。”张辉认为,这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供了底气。
他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是,“放空”与“赋能”的度假方式开始在中国开始出现。“你要放空,你要赋能,必然要去到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更丰富的地方。”他表示,当前流行的疗愈旅游就是这种方式的具体体现。因此,他判断,在未来5到10年,很多城市都会用生物多样性维度来构建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
活动现场
生态为底牌,业态是王牌
“走起来、坐下来、躺下来”才是高阶玩法
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只是拿到了“入场券”。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金山银山”,更是一种挑战。
“要研究的是资源到产品业态的转化。”张辉认为,生物资源怎样形成产品,进而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业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他形象地将答案归纳为:“要形成‘走起来、坐下来、躺下来’的业态。”在他看来,走起来是传统的观光与研学,坐下来意味着沉浸与互动,而躺下去是更高层次的体验,代表身心的全然放松与疗愈。
“如果一个地方只能让游客‘暴走’,无法吸引他们‘坐下’和‘躺下’,那么其生态资源的经济效益将大打折扣。”张辉直言。他特别提到,自己十分期待四川能充分利用好大熊猫生物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延展出生物多样性的更多可能。
从“做主人”到“当客人”
学会“做客”才能走向长红
在这场以生态为名的旅游升级中,最深刻的挑战来自于理念的重塑,这也是城市品牌树得更牢更久的关键。
“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旅游者为本’,一切规划和服务设计都优先考虑人的便利。”张辉解释,但当我们将生物多样性作为核心吸引力时,就必须重新思考,人类其实是来到自然家园的‘访客’。这一新颖的观念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他进一步阐释,这种“访客”心态要求我们在设计标识系统、游览路线和服务设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减少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干扰,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康,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
张辉认为,从发展旅游来讲,一个目的地大量的游客到来以后,尤其是现在很多旅游空间,已经形成了景区、社区和街区三位一体。这就必然涉及旅游者主体,原住民主体,和商户主体,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很好地平衡这三种和谐,那么生物多样性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品牌才能牢牢树立。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