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大血管严重堵塞时,身体能否自发建立“侧支循环”——为心肌供血的小血管能否活跃起来,承担血流循环任务,往往决定了病情走向。但为什么有些患者的侧支循环发达,有些人却很差?11月18日,国际知名期刊《CardiovascularDiabetology(心血管糖尿病学)》杂志(影响因子10.6,中科院1区)在线发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杨毅宁教授团队关于侧支循环的独立研究成果,团队通过分析血液蛋白质,首次发现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其实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为心脏病的精准治疗打开了新大门。
两种“病根”,两种命运
杨毅宁教授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出现侧支循环不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再生能力,引发炎症和氧化应激,让本可以救命的侧支血管“长不出来”。但是,即使同样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也差异巨大,说明侧支血管生长背后有更复杂的机制。
于是,杨毅宁团队通过对侧支循环不良患者的血液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一次性分析3000多种蛋白质后,用人工智能识别出两种分子特征完全不同的患者亚型。
“补体驱动型血管重塑障碍”(CDVR),占57%。这类患者的补体系统(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过度激活,中性粒细胞大量聚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增高,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补体系统“误伤”正常血管组织,同时胆固醇代谢紊乱,就像工地上建筑材料不足,还不断有破坏者捣乱。
“免疫血栓型心肌功能障碍”(ITMD),占43%。这类患者的问题出在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致命联手”,血小板过度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血栓,堵塞微血管。
更关键的是,这些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毒性蛋白会直接伤害心肌细胞,干扰心脏能量代谢。研究团队发现,这类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比第一类高出许多。
3个指标能区分,精准治疗不是梦
杨毅宁教授团队还发现,无需复杂的蛋白质检测,仅通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这3个常规检查指标,人工智能模型就能以超过90%的准确率判断出患者属于哪种类型。
这意味着,对于“补体驱动型血管重塑障碍”患者,治疗重点应是严格控制血糖,并考虑使用补体抑制剂(如C5阻断剂),同时强化降脂治疗,减少血管炎症。
对于“免疫血栓型心肌功能障碍”患者,则需要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对嗜酸性粒细胞的靶向药物(如抗IL-5单抗),保护心肌功能。
集体合影 (胡润旋 摄)
“过去我们对侧支循环不良患者都是‘一刀切’治疗,现在可以像‘精准导航’一样,根据分子特征制定个性化方案。”杨毅宁表示,这项研究已通过美国MIMIC重症数据库验证了其可靠性,虽然目前样本量偏小,长期效果还需观察,但研究首次为冠心病患者的精准分型提供了“分子地图”。未来,医生或许只需要看血常规和血糖报告,就能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让心脏的“生命旁路”真正发挥作用。(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