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初,蒋介石专门召集空军将领开会,密谋在进攻延安前实施轰炸计划。3月11日,数十架敌军飞机黑压压地扑向延安,开始了持续数日的狂轰滥炸。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国民党军这番大动干戈的唯一战果,竟是炸死了老乡的一头猪。这并非笔者的杜撰,而是根据周恩来卫士王还寿晚年回忆所述:"我们到王家坪时,敌人已开始进攻延安,轰炸延安,整整炸了7天,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在防空洞待了7天。因为延安的机关、老乡都已撤走,他们只在河滩上炸死了老乡的一头猪。"
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国民党军的轰炸如此低效?实际上,这看似荒诞的结果,恰恰反映了国共双方在战略谋划、情报工作和民心向背等方面的显著差距。
第一,毛主席和党中央善用战略主动,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早在蒋介石密谋进攻延安之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已洞察其意图。李克农领导的情报部门,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密切关注胡宗南部的动向,包括勘察陕北道路、秘密架设洛川至延安的电话线路,以及敌军调动2个主动师向宜川、洛川一线调集兵力等动向,尽在我党掌握之中。
特别是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熊向晖,于1947年3月3日就将胡部进攻延安的作战计划密报延安。据此,毛主席立即指挥全军备战,并果断作出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决策。
对此,毛主席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人背着重包袱赶路,碰到拦路抢劫的强盗。若舍不得放下包袱,必然行动迟缓,不但打不过强盗,反而会丧命失宝。若是果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就能灵活应对,最终打败强盗,夺回包袱。"
暂弃延安,就是要让蒋介石背上防守这座空城的沉重负担,而我军则可驰骋更广阔的战场,机动歼敌。这正体现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军事思想。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撤离工作井然有序,领袖们的沉着镇定,更稳定了军心民心。
第二,保密工作做得到位,我军知己知彼,敌军如盲人摸象。国民党军之所以上演"狂轰六天,仅得一猪"的闹剧,其低效失真的情报系统难辞其咎。
一方面,前面已讲过了,我党情报人员深入虎穴,对蒋介石、胡宗南的进攻计划、兵力部署乃至空袭时间都了如指掌。这种情报优势使得疏散转移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我军转移工作周密彻底,极端保密。国民党情报机构对延安实际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既无法掌握中央机关和主力部队的转移路线与时间,也不了解城内军民疏散的具体情况。其轰炸行动完全是无的放矢,企图用狂轰滥炸来弥补情报的缺失,结果只能是将弹药徒劳地倾泻在无人的山川河滩上。
第三,军民团结一心,实施彻底的"坚壁清野"。这是实现"零伤亡"撤离最根本、最动人的原因。作为中国革命的心脏,延安拥有国民党统治区难以企及的深厚群众基础。
当党中央发出转移号召后,边区群众表现出高度的觉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扶老携幼,赶着牲口,肩挑背扛着粮食,坚决响应"不留一粒粮、一头牲口给敌人"的号召,进行了彻底转移。
整个延安及周边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有组织大迁徙。正因如此,当国民党飞机临空时,地面上早已"人去城空"。就连那头不幸罹难的猪,据记载也是老乡在转移途中暂置于河滩时被流弹所伤。
这个戏剧性的战果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国民党军的炸弹可以摧毁窑洞,但它永远无法摧毁扎根于人民心中的信仰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