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本文摘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表明中国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为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失衡问题提供更多有力方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其中,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生动彰显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坚定决心。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要顺应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的发展失衡,支持各国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全球经济保持增长动力与活力。
一方面,“十五五”时期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占据优势,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任务能够取得重大突破。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弥合全球公平赤字,更好发挥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当速度。”因而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有助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有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需要努力克服当前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困境。正如《建议》中所指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伴随大国博弈加剧,新兴技术加速迭代引发未知风险增多,国际经贸武器化、安全化现象不断出现,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动力与合作动力不足。一些发展中国家原本发展资源就不充分,经济结构面临诸多劣势,在上述因素叠加影响下,其在经济全球化中被“边缘化”。
因而,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国际社会弥合分歧、增进共识,更好破解各类贸易保护理念政策,鼓励各国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优化各类多边经贸治理机制,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寻找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契合点,实现各国均衡发展,有力释放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动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各类平台,我国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在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中展现了大国担当。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