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关主管部门拟将“半固态电池”统一更名为“固液电池”的消息,引发新能源行业广泛关注。这场看似简单的名称调整,实则是对行业概念乱象的精准治理,为技术发展划定清晰边界。
“半固态电池”的命名困境由来已久。“半”字的模糊性让技术标准缺乏统一界定,部分企业将液态电解液含量超20%的产品也贴上“半固态”标签,甚至混淆概念宣传为“固态电池”,误导消费者与投资者。更有企业借“固态”概念炒作资本,23家宣称布局固态电池的上市公司中,18家研发投入不足3%,背离技术创新本质。
此次更名直击核心矛盾。“固液电池”的名称精准揭示其“固态与液态电解质共存”的本质,明确液态含量通常在5%-10%的技术特征,既区别于传统液态锂电池,也与完全无液态成分的全固态电池形成清晰分野。这一界定让消费者手握“透明尺子”,也让企业告别营销内卷,回归技术实力比拼。
作为过渡技术,固液电池已实现商业化突破,在高端车型中达成1000公里续航与高安全性的平衡,且兼容现有产线,改造成本可控。而全固态电池仍面临固固界面阻抗等技术瓶颈,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
更名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厘清了技术演进路径,引导资本与资源向核心创新集中,既维护了消费者知情权,也为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从规模领先迈向技术领跑奠定基础,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