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现代社会,无论上到国土安全、社会稳定,还是下到粮食丰收、生活便利,都需要科技的支撑。从工业革命开始,中国在科技领域就落于西方世界,而今情况大变。
俗话说,对手的认可才是铁证。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大不是笔者自吹自擂,而是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盖章。
奋起直追的中国科技
许多中国人小的时候,都听说过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knowedge is power)”。这句名言最初出自16世纪末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之后,可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知识就是力量”不一定是培根的原意。
在英语中,“power”一词中使用最多的意思是“权力”。
于是乎,早在几百年前,大哲学家培根就注意到知识蕴含的力量能带来驱使别人的权力。科技是知识的延伸,从科技中当然也能获取权力。
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的头号霸主,不就是它汇聚了全球的科技人才,才能研发世界最领先的技术以及武器装备吗?
可到了21世纪,难逢敌手的美国迎来了在科技领域最大的对手,那就是中国!
2025年11月,德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DW发布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DW援引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科学家在将近一半与美国同行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
这一数字凸显了中国科研影响力的迅速上升,甚至很多国际关键议题上,中国也主导着科研议程。
人们的固有认知需要改变,科研实力的衡量标准不能局限于传统指标——例如诺贝尔奖或者发表论文的数量。
PNAS对大约600万篇科研论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缜密、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2023年,美国和中国的联合研究中有45%由中方主导,而10年前,这一比例仅为30%。
要是按照这一趋势下去,恐怕更要刺破西方人的自尊心。预计到2027年-2028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研究、材料科学等战略项目和美国并驾齐驱。有些项目,中国领先于美国,也不是不可能。
在科研论文的产出方面,中国有着几十万的高等精英。这些精英不仅脑子聪明,具有天赋,关键还极其努力,卷到别人望洋兴叹。
因此,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接近90万篇,是2015年的三倍。尽管有些人滥竽充数,但即便减去三分之一,也有60万篇。
高校是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未来。
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评估,中国在期刊发表量也早就超过了美国,排名前十的机构,有七家来自中国。
尽管美国大学哈佛仍居首位,但第2-第9名全部被中国高校占据,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位列第十。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顶尖高校的实力超过了欧美大学,而仅仅就期刊发表的数量这一领域是如此。
即便是这样,这对于拥有2万名家科研机构的西方来说,也颇为尴尬。
2024年大火的AI(人工智能)方面,美国的确是世界的中心,但中国正在奋起直追。
比如说中国推出的语言模型DeepSeek展示了中国技术低成本和快速商业化的能力。
另外,中国在全球AI专利申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的科研机构则大幅落后于美、中两国。
十年前,世界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起初,这一浪潮依旧起源于欧美,主要由“白左”政治势力引导。可谁能想到,在环保领域,中国的科技势力冠绝全球。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绿色科技德国制造》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绿色科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进步”体现在高质量的专利数量上,过去五年,中国的专利(特指得到科研人才引用的专利)从11000项增加到37000项。
与之相比,德国的只有10000项,说实话,德国的专利也不少了,但距离中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贝塔斯曼基金会还指出,中国的专利集中于10个绿色技术领域。
包括新能源、能源存储、氢燃料经济、节能机械、高效生产、环保材料和回收利用。
比如说在环保材料和回收利用这两个方面,中国的专利在五年的时间翻了一番,占到全球的40%。
《纽约时报》的担忧
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有关中国科技的报道比DW更夸张,甚至还附带着批评了美国。
2025年10月,纽约刊登了一篇文章——《当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痴迷和羡慕》,迅速引起了海外华人的热议。硅谷,长久以来是世界科技的中心,诞生了许多高科技公司。
但伴随着中国科技的崛起,硅谷一些学者对DeepSeek赞叹不已,同时怒批美国陈旧的基础设施、繁琐的监管体系。
美国人心态的转变,背后揭示了一个道理——这个国家正在艰难适应一个不再以自己为唯一技术进步来源的世界。
硅谷科技作家阿夫拉·王表示:“对于美国精英来说,未来不是美国创造的,而是中国在创造。这不仅仅关乎于技术,更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新近产生的对中国的崇拜凸显了美国人对这个国家知之甚少,也反映出部分科技人员对美国的幻灭。
中国对于美国的挑战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制造业,更在于新兴产业,比如机器人领域。
客观来说,美国或者说西方世界是一个重视未来的文明,而中国则重视过去,意即历史。
有关机器人伦理、社会的讨论,西方科幻文学遍地都是。受此影响,许多科技公司也早先进行了研究,诞生了波士顿这样的机器人公司。
可奇怪的是,十年前波士顿宣称的先进机器人至今还停留在PPT阶段,未能走入市场,来到千家万户。
可中国的宇树科技则在2025年就推出了H2,在各大网络平台有了购物渠道。两者一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表示:“如今的机器是软件的硬件形态,是人工智能的实体化体现。中国在所有实体制造相关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在硬件和人工智能融合方面占据着巨大优势。”
实用主义VS理想主义
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实力如此强大?为什么美国造不出来顶尖产品?其背后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三言两语难以道尽。
但是,有一个因素应该是不可忽视的,且应该极度重视的,那就是中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国度,美国则更偏向理想主义。
也就是说,美国的路子走错了。还是拿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举例。美国科技公司总是想一劳永逸在实验室研究出更完美、更合适、更智能的机器人,不着急投入使用。
中国则不一样,中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并不痴迷于通用,而是更专注于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及早投入市场,应用于服务、设备和制造业领域。
前谷歌董事长埃里克和同事赛琳娜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人在《纽约时报》呼吁,硅谷应该减少对通用人工智能的痴迷,向中国同行学习,将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科技公司的企业家不是没有骗子,比如臭名昭著的贾跃亭就是其中之一。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这么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跑到了美国,竟然还能混的风生水起,还能在资本市场找到“冤大头”给他投资。单从这一点,就能说明美国也不乏人傻钱多的“冤大头”。
另外一点,中国科技的强大也得益于国家体制。中国不同于西方,属于大政府国家。
政府乐于在科研领域投钱,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官方鼓励学生和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
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教育输出——投入数十亿美元吸引人才来华发展。
相比之下,美国区中心化、由企业驱动的创新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在科研的原创性和基础性,中国同欧洲、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现在中国同美国的竞争中,中国有不少科技都领先于美国。比如说电磁弹射技术、通讯技术、超级计算机、基因编辑婴儿。
尤其是“基因编辑婴儿”,早在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就曾尝试过基因编辑。
由于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竟然能天然抵御艾滋病病毒。但由于医学伦理,该计划被紧急叫停。
结语:
在科技这个竞技场,中国曾失去了四百年,绝不会再失去未来四百年。“十五五”规划中,官方明确将“科技自立自强”定位核心发展目标。
有学者分析,“十五五”是“十四五”的延续,也是一种加强,意在弥补中国在过去几年中美竞争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只要再给中国二三十年的时间,相信在所有的科技领域,都将实现大进步,并结出硕大的果实,造福千家万户!
参考资料
《中国崛起为全球科研强国:这对欧洲意味着什么?》德国之声
《中国高质量期刊论文占比首次超过美国》CAN
《美国低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力》新苏黎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