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嘉豪 付奇
人工智能时代,“最懂你的那个人”也许是智能语音助手,改善生活的方式也许从努力工作变为努力让AI帮你工作,提升工业质能的重点或已是如何更好嵌入人工智能服务。
作为制造大省的江苏,将人工智能作为“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加以培育,2024年,江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约4000亿元,其发展与应用正推动新的效率变革。
从赋能智能化到智能化赋能
当前,江苏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处在应用层的企业敢于迈出打造生态圈的一步,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中上游,也就是基础层和模型层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先看基础层,主要支撑包括算力、算法和数据。以人作比,算力就相当于肌肉,算法则是肌肉将能量转化为力量的方法,数据就等同于摄入的能量。代入“健身”这个场景,人的肌肉越发达,举起的杠铃重量越大;举重的方法越科学,花费的力气就越小、效率就越高;而若能量够、体力足,则能更好发挥肌肉和方法的功效,实现好的结果。
梳理这一层面,苏州登临、苏州睿芯是智能芯片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柯基智能、智慧芽、企查查、核数聚等提供领先的数据处理与服务,敏芯股份、无锡中芯微、精微特电子等企业在智能传感器上颇有建树。这些代表性企业所对应的产业链环节,构建起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底座。
再看模型层,该领域的企业提供用于模型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和工具、基础大模型,他们的产品往往瞄准某一大的市场领域,比如语言识别处理、工业制造数智化等,推出的大模型具有海量参数和广泛知识储备。这也使其业务与应用层衔接紧密,有的大模型也助益应用面细分领域打造实用的垂直“小模型”,广泛赋能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家居、智慧医药、智能驾驶等方面。
可以说,人工智能产业链就是一个从赋能智能化到智能化赋能的流程。基础层和模型层赋予工具智慧,这些工具又以智慧能力在应用层发挥作用。
总的来看,这些企业主要聚集在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南京,以及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的苏州,其分布表现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的显著特征。从全省产业来看,江苏已形成以苏南城市带为重点、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的“一带两核”产业布局,超六成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南京、苏州。当前,南京正申报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无锡推进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扬州、连云港在大规模算力集群建设、数据标注产业发展方面集聚效应初显。
从抢占生态位到打造生态圈
近年来,许多涉足人工智能领域、产品直接面向生活应用的企业,不再满足于让单一产品实现智能属性,靠APP进驻人车家生态,而是倾向自造生态,将自家技术产品嵌入手机、汽车等最常与人接触的智慧终端。此外,也有许多汽车企业逆向操作,进军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先打造生态入口,再补足场景产品。
从我省智慧家居企业追觅进军手机和汽车领域的尝试可以看出,打造贯通生活场景的操作生态是人工智能企业在消费领域掌握自主权的一处要塞。当前以移动应用方式入驻手机提供服务的品牌,越来越意识到系统级整合之于软硬件服务的重要控制和导流作用。而思必驰等由AI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型企业也将硬件业务延伸至直接与人交互的办公产品等,打造系统级联通生态。
坐拥包括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内的超100家重点研发机构,集聚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专家学者,江苏的AI创新能力具备结构性保障。在强有力的研发能力支撑下,融合应用是产品服务嵌入生态位、打造生态圈的一大发力点。江苏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也成为机构和企业施展身手的大舞台。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无锡雪浪数制科技公司瞄准制造业数字化服务,面向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船舶、新能源等高端装备行业打造“雪浪OS”智能制造数字底座系统,将设计、制造、运维在数字空间中整合为一体,帮助企业利用数据、模型和工业知识,实现数字化落地。
大模型、操作系统、实体产品……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的搭配组合,在日常生活、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构筑起新的生态环境,传统生产要素与以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融合配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全省累计超5万家企业参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评估,企业数居全国第一;9000余家企业达到基础级智能工厂水平,1808家企业获评省先进级智能工厂,43家企业入选2025年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企业进入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对象公示名单;12个项目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国范围内,江苏赋能新型工业化水平位居前列。
从探索应用场景到应用创新场景
单纯追求数值进步没有意义,投入具体应用才是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产生实际价值的路径。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江苏省工信厅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行动方案,联合省相关部门印发全国首个省级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目前正参与制定江苏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文件。
在创新驱动方面,政企协力推动技术进步。政府层面,工信厅还组织工业大模型攻关,做好资源对接。企业方面,多家单位入选国家通用人工智能方向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名单,10家单位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认定人工智能相关新技术新产品200多项。
江苏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行业应用层,拥有天准科技、魔门塔、科沃斯、硅基智能、微亿智造、蔚蓝科技等本土优秀企业,在细分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在通用大模型、智算芯片等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方面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距。为加快应用推广、壮大优质企业,江苏制定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参考指引,梳理工业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供应商清单,今年以来,面向船舶、医药、装备等重点集群及重点地区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活动近10场。此外,江苏还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梳理形成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库,实现政策直通、项目直报、资金直达服务体系,培育认定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从各个设区市板块来看,南京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围绕算法、算力、数据、应用、生态五方面系统布局,形成人工智能领域“1+1”顶层设计。苏州市作为全省唯一、全国唯一地级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城市,正加强重点场景应用突破、牵引行业生态集聚,打造AI大模型应用创新高地。无锡市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发布“无锡新型城市算力中心”,从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应用示范层等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实施“AI+”行动。
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江苏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中同步推进“AI+制造”应用,人工智能产业正在顶层设计、企业培育、载体建设、应用推广等全维度要素推进下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