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山东地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全盛时期,下辖5个旅,4个支队,总兵力超过4.5万人,与同时期罗帅带领的115师主力,不相上下,对山东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作为这支光荣部队的3位创始人,在1955年大授衔时,却稍显落寞,2人未获得任何军衔,一人仅被授予少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938年1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省委副书记的林浩和省委秘书长景晓村,在山东泰安领导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在山东首次打出了八路军的旗号。
之后在三人的带领下,起义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为十几支游击队,并于1938年12月,合编为山东纵队。因此黎玉、林浩和景晓村,也被视为山东纵队的创始人。
那作为山东纵队的创始人,三人都有着怎样的革命资历?后来的发展又是如何呢?
黎玉,山西崞县人,1926年加入共产党,抗战爆发前,曾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等职。
抗日战争时,作为山东本土将领的领袖,黎玉的地位非常高。1942年,山东军区成立,统一指挥山东我党的武装力量,由罗帅任司令员兼政委,实现一元化领导。黎玉则出任山东军区副政委,是仅次于罗帅的二号人物。
解放战争爆发后,罗帅领军进入东北,陈老总率新四军北上进入山东,与留守部队成立山东野战军,陈老总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后来山东野战军与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军区,黎玉出任华东军区副政委。
以上就是黎玉在革命时期的履历,以这份资历和职务,在1955年绝对是上将保底,大将的话,十个名额太少,机会不大。
与黎玉相比,林浩和景晓村稍显逊色。
林浩山东牟平人,山东纵队成立后,任第四支队政委,后担任胶东军区政委,华野9纵政委等职,长期与许世友上将搭档。
景晓村,山东章丘人,山东纵队成立后,担任第六军分区政委,后调任清河军区政委,司令员是杨国夫中将。解放战争时,担任华野10纵政委,司令员是宋时轮上将。
虽然与黎玉有差距,但二人作为解放战争初期的纵队政委,授中将应该十拿九稳。可最终黎玉和景晓村都未参加授衔,林浩也仅被授予了少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山东纵队3位创始人都高开低走呢?主要是一个人的到来。
解放战争初期,饶漱石回到华东担任一把手,出任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客观上讲,饶能力强,但权力欲望也强,在当时的华东,除了陈老总之外,他不将任何人放到眼里。
为了排挤以黎玉为首的山东本土干部,从1947年开始,饶就多次召开大会,给以黎玉为首的山东本土干部扣上了“地方主义”、“山头主义”等帽子,全盘否定山东工作的巨大成绩,否定黎玉等人对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
面对饶的无端发难,为了革命大局,黎玉默默地接受了不公正的批判。在这之后,黎玉等人都被调离了关键岗位,之后逐渐离开了军队。
黎玉和景晓村被调到第1机械工业部,一位担任副部长,一位担任第四局局长,因此都未参与授衔。
林浩最初被安排到马列学院学习,后来因为文化程度高,被安排到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重回了军队系统,这也是他能够被授予少将的原因。
而对于三人的错误批评,一直到1986年,中央批复《关于黎玉、林浩同志申诉问题的复议报告》才得以平反,还了他们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