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事业关键在人。
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指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更是指千千万万的广大人民群众。而基层党组织,正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
做强了基层党组织,佛山推进环两江先行区建设就有了更强劲的内驱力。
10月28日,随着佛山市深化强基工程引领保障环两江先行区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的《佛山市深化强基工程引领保障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受到关注。
《方案》谋划了四大行动十三项重点任务,就是要在推动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为再造新佛山注入强大动能、开拓广阔空间。
大会现场。
提升思想凝聚力
3年内对先行区基层党员、干部全覆盖轮训
对佛山人来说,环两江先行区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今年初,佛山提出高标准建设环两江先行区,这不仅是佛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抓手,更是“再造一个新佛山”的重要举措。
而建设环两江先行区,离不开党建引领,首要的就是武装好思想。
《方案》提出,将通过建好镇街党校主阵地,系统性开展党性教育和专题轮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市委推进环两江先行区建设的战略意图和实践要求,坚定扛起先行区建设的使命担当。
其中包括4项具体任务,分别是建设佛山市委党校仙湖校区,组团式帮扶助力先行区镇街党校高质量发展,全覆盖开展党员、干部专题培训,打造“红色两江”研学路线。
可以看出,《方案》谋划的第一大行动就着重于铸魂赋能,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力。而这一系列的任务,更加注重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上下协同。
在建设佛山市委党校仙湖校区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市委党校与先行区镇街党校的协作联动机制,将通过师资力量共享、课程体系共构、软硬件设施升级等实质性支持,推动其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管理规范全面提档升级。
在组团式帮扶助力先行区镇街党校高质量发展方面,《方案》则提出,构建“高校+区委党校+核心区镇委党校”组团帮扶模式,打造“佛山大学+南海区委党校+西樵、九江镇委党校”“顺德职业技术大学+顺德区委党校+龙江镇委党校”“广东财经大学+三水区委党校+西南街道工委、白坭镇委党校”组团。
这样的组团帮扶模式,能充分发挥属地高校学术科研资源和区委党校平台优势,通过链接高端师资智库、联训师资队伍、协同开发课程、合作科研咨政课题等,全面提升先行区镇街党校教学培训水平。
除了结对式的帮扶,接下来,佛山还将聚焦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主题,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区级重点培训、镇街党校兜底的方式,3年内对先行区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全覆盖轮训。同时,每年开展市、区、镇(街)同主题“贯通式”专业化培训,办好镇街领导班子落实“百千万工程”能力提升班、活化乡村文旅资源专题培训班等。
环两江先行区内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基于此,《方案》提出要打造“红色两江”研学路线,进一步提升南沙万元户纪念馆、区梦觉故居、广三铁路河口火车站、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等市级党员教育基地,串珠成链各打造1条以上红色教育研学路线,讲好佛山红色故事、传承佛山红色基因、助推佛山红色文化事业。
打破行政和资源壁垒
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第二大行动与产业密不可分。
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绝非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运行逻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性安排。这种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的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
举个例子,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征地拆迁、土地整备、规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任务。这些工作政策性强、涉及利益方多、矛盾集中。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党建工作机制,很难让各方实现互利共赢。
为此,佛山市委组织部统筹考虑各方,在《方案》中明确要打破行政和资源壁垒,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党组织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先行区”意味着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基层就是创新的最佳试验田。
接下来,佛山将创新开展跨镇村片区党建工作,按照地域相邻、资源相连、产业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则,跨镇(街)、跨村社组建一批片区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结合专项工作设置项目攻坚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积极开展村(社区)连片规划运营。
同时,推动产业链党建聚链成势。《方案》提出,要发挥三水饮料食品、南海氢能、西樵文旅、九江渔业水产、顺德智能家电等产业链党委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党建带团建,指导开展好每季度1场政企座谈会、1场产业或行业交流会、1场党群活动,推动政企高效沟通、产业有效合作、链上企业要素对接、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抱团发展。
除此之外,佛山还将开展党组织四级联学共建,构建“需求一资源一项目”连接链条,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由市、区直机关工委组织市直单位、区直单位、项目所在镇、村(社区)四级党组织,组建若干个联学共建组,通过联学理论政策、联议项目难题、联办民生实事,推动组织共建、项目共推、资源共享、队伍共育,助力镇村级项目加速推进和产业升级。
选派乡村职业经理人
激发人才振兴乡村新活力
《方案》中的第三大行动关注的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环两江先行区是佛山市委实施“北向战略”和“西进计划”的战略交汇点,是佛山承东启西梯次发展的中部地带,资源要素全面,发展空间广阔。却因地处边缘、交通不便、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等因素,未能成为佛山经济发展增长点。
但如今,这片被低估的土地正成为佛山破局的关键棋眼,也成为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好地方。
传统的农耕思维难以应对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而外来人才(如乡村CEO)能够带来现代管理理念、市场意识、品牌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方案》提出,将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育体系,以“组织力+市场力”推动各类资源汇聚乡村,促进乡村发现价值、重塑价值,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实施佛山乡村CEO兴百村方面,《方案》提出要完善“国企选派+市场化招聘”“全职+兼职”相结合的乡村职业经理人选派机制,实现先行区内11个省级以上文旅特色村和核心区行政村全覆盖。试点选派“宣传主任”到先行区重点村(社区),加大和美乡村宣传力度。遴选一批乡村“金融主任”,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国企、传媒、银行等派出单位与村(社区)做好党组织结对共建。
在实施大学生返乡成长计划方面,佛山将引导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先行区镇(街)中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共同执笔书写。
未来,佛山将通过镇街主导、村村抱团、村企合作等方式,因地制宜成立强镇富村公司,多元化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例如,扩面推进国有集体联动发展试点,承接城市更新改造、农产品加工物流等项目。积极盘活闲置物业资产,支持集体经济向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变,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可持续增长,梯次建设更多“亿元村居”。
创新基层治理
带动村居美丽蝶变
先行区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基层党组织作为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只有时时思考如何确保建设成果惠及于民,才能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支持。
坚持典范领航,扩大先行示范集群辐射力,这是《方案》提出的第四大行动。简而言之,就是创新基层治理。
接下来,佛山将紧扣“五个先行探索”“五个精彩样本”发力,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率先形成标志性成果、可复制经验,由点及线扩面,带动更多村居实现美丽蝶变,让先行区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具体来看,在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彩化文化“四化”生态示范带方面,佛山将持续推进乡村绿化十大行动,重点抓好“几字湾”等6个重点片区、环两江堤岸沿线、水乡联动发展廊道沿线、江心岛等绿美品质提升,每个区规划建设1条绿美乡村生态建设示范带。
在打造群众满意的和美乡村展示窗口方面,《方案》提出,集中资源加大对先行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力度,强化村党组织领导作用,由点及面带动周边村组团式发展、系统性提升。
这包括,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深化积分激励,发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美丽宜居村全覆盖。挖掘盘活古建筑、旧祠堂等乡村文化资源,引入乡村艺术家和街墟主理人,打造具有岭南文化韵味的乡村文化会客厅。
而在打造社气社品浓厚的和善小区样板方面,《方案》则提出,全覆盖推进和善小区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居民业主良性沟通互动机制,推广邻里相帮、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促进纠纷化解、邻里和谐。
采写:南方+记者 王蓓蓓
摄影: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