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与北越的冲突演变成了越南战争。和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相似,这场战争也涉及了外部大国的干预:朝鲜战争是苏联支持北朝鲜对抗韩国,而越南战争则是美国介入支持南越。韩国为何会派兵支持美国,介入这一场遥远的战争呢?
1964年,美国借“北部湾事件”为名,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很快,韩国响应了美国的号召。从1964年到1973年,韩国共派遣了超过30万军队,成为美国之后,第二大外援部队。那么,韩国的这一决策背后,是单纯的“盟友义务”吗?还是有其他的战略动机?
冷战背景下的考量
冷战时期,美苏对立日益加剧。美国担心越南如果被北方控制,可能会引发东南亚的“多米诺效应”,导致更多国家倒向苏联阵营。因此,美国决定坚守越南,防止共产主义的蔓延。
1954年,越南在《日内瓦协议》下被分为南北两部分,计划进行统一选举。然而,美国为了保持在南越的影响力,违背协议,扶持亲美的南越政权。这一行为激怒了北越,也导致南越爆发内战。北越支持的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即越共)展开了游击战。
为保护南越政权,美国逐步加大了对越南的军事介入。1961年,美国开始派遣特种部队,训练南越军队并提供军事援助。到了1964年,借“北部湾事件”的契机,美国大规模轰炸北越,并实施战略村计划,以切断越共与民众的联系。
正是在这一时刻,韩国也决定介入。早在1961年,韩国总统朴正熙就曾提出,愿意派兵参与越南战争。但那时,美国并未全面介入,朴正熙的请求未被接受。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朴正熙再次提出请求,并最终得到美国的同意。
韩国介入的三大动机
那么,韩国为何甘愿充当“马前卒”呢?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动因:
1. 安全焦虑
1964年,朝鲜战争虽然停战已久,但南北韩依然对立。北朝鲜不仅得到苏联和中国的支持,而且金日成也公开提出统一的计划,令韩国感到巨大的安全压力。尽管美国驻军在韩国,但若真有战事,韩国恐怕无法自保。因此,朴正熙希望通过参战换取美国的军事支持,确保半岛安全。
2. 经济困境的压力
1960年代的韩国,经济十分贫困,人均GDP不到100美元,工业基础薄弱,外汇储备也相当紧张。与其北方的朝鲜相比,韩国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为了振兴经济,朴正熙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但缺乏启动资金。因此,越南战争成了一个“机会窗口”,美国承诺为韩国支付全部军费并提供现代化装备。韩国企业也借此机会出口军需物资,赚取了大量外汇,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3. 合法性背书
朴正熙的上台过程并不光彩。他是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才从少将升任总统的。这一过程中,国内民众对他的反感情绪较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提高国际威望,朴正熙决定借助越南战争这个平台,向美国展现忠诚,证明自己有能力领导国家。通过大规模出兵,他也能为自己积累“军功”,增强统治的合法性。
战争结果与后果
韩国大规模参战后,尽管出兵十年,但未能在战场上取得显著胜利。与美军相比,韩国军队始终只能扮演辅助角色,甚至未能打出一场像样的战斗。然而,他们的残暴行径却让战争充满了争议。1966年,韩国的“猛虎部队”在越南的太平村行动中,屠杀了超过1000名无辜的村民,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此类暴行在越南战争中屡见不鲜,包括丰一村事件、河美罪行等。数千名越南妇女遭到强奸,留下了大量韩越混血儿,成为两国关系中的痛点。
尽管韩国的参战推动了其经济发展,韩国的GDP在1965至1973年间年均增长超过10%,但道德代价沉重。韩国政府至今没有正式向越南道歉,越南民众对韩国军队的暴行记忆犹新。国际社会对于韩国军队的行为也给予了严厉谴责。
结语
总的来说,韩国参与越南战争,背后不仅有冷战背景下的安全需求,也有经济利益的推动和对政治合法性的追求。然而,虽然韩国通过越战获得了经济上的利益,但在道德上的代价则不可忽视。至今,越南仍对韩国的罪行耿耿于怀,而韩国国内对于越南战争的真实历史,也鲜有公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