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 丁雅栀 陈子帅】编者的话: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过去5年,中国经济扬帆破浪,各领域交出亮眼成绩单:制造业稳坐全球“头把交椅”,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近50%,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而在这些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十四五”规划的成就早已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公园里偶遇的人形机器人、马路上随处可见的电动汽车以及冰箱里越来越多的“新特产”食材,这些触手可及的改变正悄然提升国人的生活品质。透过一个“人”、一辆“车”、一条“鱼”,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制造”如何在“十四五”期间不断更新与跨越,点亮百姓生活,并对世界做出贡献。
“每100名工人,就配有4台机器人”
“中国制造和安装工业机器人的速度远超其他国家。”美国《纽约时报》近日援引国际机器人联合会9月发布的报告报道称,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新安装了近30万台,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报道认为,这推动了中国制造业转型,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
《环球时报》在近些年的采访中观察到,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一批头部国产机器人公司在不断迭代产品,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从过去的依赖进口变得自主可控。而在技术要求最高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已经有企业把机器人送到汽车工厂展开实训。
中国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黄金发展期,“作为亲历者,我们深刻感受到行业完成了关键跨越,这种升级已转化为社会生产的效能提升。”据该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开始,他们就聚焦汽车、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另一家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埃夫特智能公司副总经理张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中国,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渗透率已经达到每100名工人,就配有4台机器人。“‘十三五’规划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关键词是产业化,‘十四五’规划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关键词是高标准高质量,从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从规模化应用,向高质量高标准的进口替代阶段全面迈进。”张帷说。
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在规模、质量与创新能力上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相关指标表明,中国既是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国,也是重要生产国与创新策源地。”
有观点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纽约时报》称,中国工厂在增加机器人使用量的同时,机器人制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十年间,中国开展了大规模行动,增加工厂机器人的使用,同时着力成为机器人生产大国,推动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相结合。《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也观察到,人工智能正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和“本体”实现了协同迭代。最近一年,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赛事的举办,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机器人的技术性能。
《环球时报》记者此前曾采访过一些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初创公司,这些年他们不仅显著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让机器人跑得更快更稳了,公司自身的规模也扩大了,从过去一间不大的试验场地,变成了一层办公室甚至一整栋楼。
上述表现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工信部数据显示,5年来,中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2020年—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
有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下一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还将继续解决高端环节与底层软件上存在的短板,以及供需关系之间的矛盾。但专家认为,进入“十五五”时期,机器人将向“社会百业”扩展,成为应对重大社会需求的关键技术。例如农业领域的采摘与无人农场将为粮食安全提供韧性;建筑领域的砌筑与喷涂机器人将改善作业安全与效率;医疗健康领域的手术、康复与养老陪护机器人将重塑服务模式与资源配置。
全国公共充电站比四年前增长303%
“以前我家附近只有两三个充电桩,现在增加到了七八个,充电非常方便。”家住武汉的新能源车车主甘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这5年,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就拥有2个充电桩,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消费者的体验愈发便利。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充电站总量达30多万座,较2021年增长303%,为跨省长途出行提供了保障。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
产业升级与用电结构转变形成良性循环。“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中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今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杜忠明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十四五”能源成就框架下,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超规划预期。从产业影响力来看,新能源汽车带动了全链条绿色产业发展,上游依托稀土资源支撑永磁材料生产,中游电池产量占全球90%以上,下游则推动光伏、风电等绿电产业扩张。从消费者视角看,“油转电”带来了切实的生活变化。新能源汽车驾驶更智能,由于无需发动机占据空间,因此空间更宽敞。
近年来,尽管中国汽车总量仍在增长,但排放总量逐步下降,空气污染显著减少。《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显示,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924.6万吨,同比下降4.9%。其中,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389.6万吨、535.0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22%和4.05%。
在重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绿色电能的普及正在改写汽车制造的“碳足迹”。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汽车处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重庆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全部使用绿色电能,相比现有的火电,每生产一辆整车的碳排放量最少可减少2吨,相当于1000多棵树的年度固碳量。这意味着仅生产环节,国产新能源汽车就能凭借绿电应用实现显著的环境效益。
绿电的深度渗透正在让国产新能源汽车成为“移动的减碳单元”。杜忠明表示,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全球贡献同样令人瞩目。“十四五”期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已帮助其他国家减碳约41亿吨。路透社援引能源智库恩伯的数据称,自2018年以来,中国出口的电池及电池储能系统总价值约达3300亿美元,太阳能装备以2420亿美元次之,电动汽车出口达1950亿美元。
英国气候领域媒体“Carbon Brief”近日报道称,2024年从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在海外投入运营后,将每年使世界其他地区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
农业现代化让新疆变“大漠鱼乡”
“十四五”期间,来自“离海最远省份”新疆的水产,依托水资源的优势以及科技创新的力量,在互联网“出圈”。“尼勒克这个小县城,现在都开始堵车了!”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简称“天蕴”)副总经理姚丁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公司2014年来到新疆西北部尼勒克县养殖三文鱼(虹鳟)后,当地人气越来越旺,员工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许多人买了汽车和房子,这个原本偏远的小城市,开始热闹起来。
据了解,该公司养殖的尼勒克三文鱼凭借低氘富硒、肉质鲜甜的特性,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上十分抢手,并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制造三文鱼——海洋生态危机与经济不平等》是挪威记者西蒙·赛特尔和谢蒂尔·厄斯特利花费5年时间,追踪世界主要三文鱼养殖国家——挪威、智利、加拿大等国家,联合撰写的一本关于三文鱼的新闻调查作品。调查显示,随着人工三文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为了消灭寄生在三文鱼身上的海虱,养殖户动用了毒药,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姚丁香告诉记者,这本书给了她很多思考和警示,公司创立之初,环境生态是最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在环保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大,比如说我们使用的生态环保网箱和传统的网箱不同,集中了废弃物收集系统、生物净化功能、氮磷消减方案等,最大程度降低对养殖水体的影响。我们整个养殖过程不用激素”。姚丁香表示,虽然中国养殖三文鱼起步相对晚,但是起点高,相当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开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后果。
今年8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鱼类繁殖与育种学科带头人胡红霞来到新疆,花了3天时间,跑遍了天蕴在当地的3处养殖基地。“新疆冷水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胡红霞看到大片壮阔的水域震惊又兴奋。仅天蕴公司的养殖水面就达到14.7万亩,整个新疆(含兵团)适合渔业的水域滩涂面积为4600余万亩。胡红霞表示,全世界有这种养殖条件的地区十分稀缺。虽然水域面积大,但当地依然严格控制养殖面积,以保证水体能发挥自净功能。
实际上,早在2000年初,胡红霞就受邀到新疆考察鲟鱼等品种人工繁殖的可能性,但因种种原因搁置。此后胡红霞在北京带领团队历时22年,培育出杂交鲟“京龙1号”。这是中国首个肉用鲟鱼国家级新品种。北京方面2023年在公布“京龙1号”时表示,北京市鲟鱼育种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胡红霞告诉记者,此次再度前往新疆,她发现了新疆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巨大机遇:除优越的水源条件和地理位置,新疆还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尚未被开发利用,而内陆沿海地区在海水中养殖鲟鱼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未来技术成熟后,可以大面积在新疆盐碱地应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水产品产量19.25万吨,同比增长4.63%,水产养殖已成为新疆渔业主产区的富民产业。至“十四五”末,预计新疆渔业全产业链将实现200亿元左右的产值。
新疆尼勒克县三文鱼产业依托自然优势和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十四五”期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到,要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此前介绍说,“十四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去年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了96%。而这其中,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研的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中,参与的企业超过了1000家,占参与单位总数的51%,超过一半。